凌晨三点,华盛顿特区的联邦办公楼漆黑一片。八十万名雇员的工资账户冻结,国家公园的入口拉起警戒线,疾控中心的疫情监测系统放缓更新。这不是灾难片场景,而是2025年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再度停摆的真实写照。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一次,白宫明确要求部分岗位准备“永久裁员”——政府关门,正从周期性危机滑向制度性伤害。
此次停摆的直接导火索是国会未能通过临时拨款法案。共和党提出的方案试图削减医疗补助并附加保守政策条款,民主党则坚持延长《平价医疗法案》补贴,双方在最后一刻谈崩。但深层原因远不止财政分歧:美国预算制度的结构性缺陷,正被两党反复利用,将公共治理变成政治博弈的角斗场。
美国预算流程本就脆弱。财政年度始于10月1日,但国会近半个世纪仅有四年按时完成拨款。临时拨款法案因此成为常态,也为政治操弄留下空间。更关键的是,参议院的“冗长辩论”规则允许少数党以60票门槛阻挠法案,使拨款程序极易被绑架。两党早已习惯将预算案作为筹码,在其中附加医保、边境、环保等意识形态条款,迫使对方在公众压力下让步。2018年因边境墙拨款僵持35天,2013年因反对“奥巴马医改”停摆16天,历史不断重演。
而这一次,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写。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在9月25日下达备忘录,要求联邦机构为“不符合总统优先事项”的岗位制定永久裁员计划。这意味着,停摆不再只是“暂停”,而是可能成为清除政策异己的工具。过去,雇员停薪后可返岗,公共服务能快速恢复;如今,一旦岗位被裁撤,重建成本将远超财政损失。这种威胁虽未获共和党领导层全面支持,却已释放出危险信号:政治报复正被制度化。
民众早已疲惫。民调显示,多数人认为两党“都该倒霉”,对政府失能的愤怒转化为对整个体制的不信任。但愤怒未能转化为问责。过去多次停摆后,未见推动自动拨款或强制调解的制度改革,也无议员因制造僵局而落选。政治成本被稀释,博弈却愈演愈烈。当危机常态化,问责便失效;当失效成为习惯,治理能力便悄然退化。
政府停摆不该是年度剧目。当预算机制沦为党争武器,当临时危机酝酿永久创伤,受损的不只是经济数据与公共服务,更是公众对制度本身的信任。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需要的不是又一次“先开门后谈判”的权宜之计,而是重建预算程序的底线规则——让财政决策回归治理,而非政治投机。
政治可以有分歧,但治理不能有停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