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红线已经反复强调到不能再清楚,城镇居民严禁买农村宅基地和农房,退休干部不允许到农村占地建房,相关虚假宣传和炒作要被整治
讨论声一直没停,有人说限制了自由选择,有人觉得是在护住农民的根,还有人感慨祖上三代是农民却回不去老院子
可把情绪先放一边,先把常识摆稳,再看政策落到哪儿,为什么这么严,路该怎么走
先说大前提,宅基地不是商品,而是集体的福利性资源
简单讲,它归村集体所有,农户拿到的是使用权,目的是保障“有房住、有根在”
把集体的保障性资源当成可自由交易的商品,本身就跑偏了
就像从前单位分的房,能住不能卖,卖给外人不成立,是同一套逻辑
可现实里,空子总有人想钻
周末一到,郊野路口停着一排SUV,戴着墨镜的人沿着村路问“你家房子卖不卖”
看中的是低成本的大院子、小菜地、远离喧嚣的“理想生活”
接着套路就来了
假租赁、假集体成员、假婚姻,这些擦边球不是小聪明,是违规
有的签几十年“长租”,实质变相买卖;
有的托关系“入社”,虚构村集体成员身份;
还有人通过结婚落户再离婚,操作得像剧本一样
身边就有在京郊花了七八十万整院子的,政策收紧后收到限期恢复原状的通知,钱砸进了水里,心疼是真心疼
第二条红线指向更隐蔽的一角,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不管你过去什么身份
一些地方曾把“回乡领导”当“座上宾”,批地建豪宅冠个“民宿项目”“农业示范”的名头,实则个人享受
眼下,这类潜规则也在被一把收紧,因为“带头破例”最容易拖垮规矩
这不是一时兴起
从2024年7月到2025年11月,禁令一以贯之、层层加码
2024年7月,农业农村部部长在发布会上明确,严禁下乡利用宅基地建别墅、严禁给退休回乡干部分宅基地建房
到了2025年1月7日,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文,提出“城镇居民不得买农村宅基地住房,严禁变相给退休干部分配宅基地”
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把这两条写进了年度总纲
9月16日,部长再次强调“两个不允许”
11月11日,中央农办与农业农村部召开的“三农”政策通气会重申底线,还点名要整治虚假宣传和无底线炒作
节奏很清楚,口径很一致
政策不是喊口号,要看地方怎么落地
浙江、河南先落地,县域巡查、审批的数据说明风向已变
2025年4月,浙江转发文件,给出“两个不允许”的执行细则;
5月,河南的实施意见紧随其后,明确把双禁令写进审批与巡查流程
从县域看,分宜县今年1到10月审批宅基地514宗,面积86.73亩,县乡巡查执法461次,未发生违规处置和信访事件;
乐安县今年审批228宗,面积39.58亩,盘活闲置宅基地167宗,33.39亩,开展巡查110余次,处置违规建房5宗,涉及852平方米
这样的数字背后,是一条条被按下暂停键的违规操作,也是对“规范建房、依法用地”的一次回表
这会儿有人又提问,老房子空着可惜,不能卖,难不成就烂在那儿
政策并不是一刀切的“封死”
政策不是一刀切,地可以流转经营权,不能卖所有权
闲置房屋与土地可以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经营来盘活,比如把老院子做成民宿、把地流转给合作社,但产权不外流、农户要自愿、程序要合法
“禁令不等于堵死路,出租等合规方式依然可行”
有学者这样提醒,既接住了市场的真实需求,又守住了制度的底线
关于争议,不妨把目光抬高一点
“两个不允许”的政策底线必须守住,不能突破
相关负责人明确说过,大局是耕地保护与农民权益
我国的宅基地不是普通商品,它连着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与代际公平
“宅基地是农民的最后保障线,禁止城镇居民购买是安全阀”
有研究者的这句话很扎心,很多家庭的底气,确实就压在这片地上
让资本去扫楼可以,但不能去扫院子,把农村变成“富人的后花园”、把农民挤到边角,其实就是把乡村的根基掀了
再看世界怎么做,心里更有数
别以为只有我们这么管,岛内和欧美也都设了严规矩
在我国台湾省,法律明确只有农民才有建农舍的权利,还把耕地分割设定不低于3亩的门槛,既护住耕地,也保障农民居住
遇到子女成家“没资格建”的矛盾,社区与政府协调,在村庄闲置地上建排屋,算是灵活解决新增居住需求
美国乡村发展也走的不是“随便建随便搞”的路子,从1936年的土壤保护法到后来的清洁空气法、安全饮用水法、棕色地块振兴法,都是要把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和社区可持续绑在一起,防止乱占乱建
规范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让乡村可持续
争议的另一面,是各种“真需求”
想回乡养老的城里人,祖籍在农村但户口迁出的群体,怎么妥善安排
答案不会来自一个“开口子”的拍脑袋,而是细化规则
比如提供更透明的长期租住渠道,完善村集体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型,鼓励农户以股权方式参与乡村经营,收益共享而不是卖断未来
夜风吹过安静的小村庄,谁都希望灯可以照亮更多窗户,但灯不能亮在规则之外
“两个不允许”不是把路堵死,是提醒大家按路标走
截至11月13日,没有新增政策发布,但通气会已经把思想统一到“严守底线”上,接下去各地会继续推进审批规范、执法巡查以及闲置资源的合规盘活
能租就租、能合作就合作、该审批就审批,别再试探红线
毕竟,市场的活力可以在规矩里奔跑,农民的保障只能在规矩下托底
农村的地,得姓农
这句话听起来朴素,却是把脉中国的基本盘
让农民住得稳、地种得住、根扎得牢,是所有安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想在乡村寻找诗意的人,完全可以,但诗意最好写在法律允许的纸上
该管的,必须管严,有些底线真的不能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