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双重推动下,国内新车市场可以说是火箭升空。去年年底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车销量比前年同期增长了11%左右。这数字,从某些角度看,甚至比你想象中还要快。每当我站在车展或者某个经销商门口,看着排队买新车的人群,心里其实也在想:这波行情,到底还可以持续多久?毕竟,补贴的刺激到底还能撬动多大的市场?要说这轮增长,不能不提到一件事——二手车。
我们政策一出,二手车市场也跟着火了。权威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差不多已经达到了957万辆,比去年同期的增长估算是2%。虽然数字看似不算爆炸,但你得考虑——这是在补贴和淘汰双重推动下的寒冬之暖。交易金额破6000亿,相当于某些省份一季度的GDP总量。这摆明了一个信号:二手车的蛋糕在变大。而这个蛋糕,是通过什么方式切的?那就是拍卖。过去,很多二手车交易还是靠你说我做,面谈的一对一渠道,虽然靠谱,但效率低、时间长、信息不透明。拍卖究竟带来了多大的变化?我倒觉得,有点像手机行业从线下店变线上电商的过程——高效、透明、规模大。
说起拍卖,你得了解一下最新的趋势。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韩涛曾经说过:市场已经划分出两极——燃油车依旧走传统的单辆竞价,而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车,开启了‘整车打包’的拍卖新时代。我一开始听得有点懵,打包?就是像集装箱一样,把几辆车装在一起卖?也不能完全这么说,但这种批量拍卖确实趋势明显。你想嘛,新能源车,尤其是去年买的几万到十几万的入门款,短短三五年就变快到用完。你谁都知道,技术迭代速度比燃油车快得多;而且,出行平台和网约车公司,作为新能源车的主要持有人,对大批量处理车子有天然需求。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新能源车的库存,都是由网约车公司集中管理、统一拍卖。有个朋友曾经抱怨:买辆电车就像买水果,几年前淘货,现在想快速周转,拍卖才最方便。的确如此,价格也比大众想象中还要实惠。大概估算,批量拍卖能节省至少10%-15%的中间环节成本,基本可以理解为多出一条卖车的渠道。这就像如果你买手机,直接从工厂批发,比淘宝店便宜很多。
这种模式也不是没有问题。不少二手车泡沫还挺大——库存多、流通快,有时候也让个别经销商糟心。市场需求又在变,谁能说清未来?新能源车的技术升级快,但剩下的电池寿命、续航、充电便利这些问题,还是暗地里在影响价格。打个比方,有一次我和一位二手车修理工聊,他说:你如果看市场,现在的电车,有的两年前的还能跑得很快,但大部分都得考虑折旧。你细想,这也是一种快消品心态:技术快的新款上市,二手老车就得往下掉价。
这个过程中的差异化让我思考了挺久。你知道的,同价位车型,比如某个紧凑级车,买新车时,配置上的差别不大,看似差距不大,但用起来可能就天差地别。曾经对比过的东风日产和一汽大众,价格差不多,却在细节上差得挺远。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也一样,价钱不一定差很多,但用的顺手这个差异,才是真正的买点。
其实我也在反思,制造商和买家,面对这样的新趋势,是不是有点捉摸不透。就像一个修理工跟我说:现在买新能源,别只看品牌,还得看保值率。这句话,我之前没怎么在意。但你想想,保值率高的车子,二手价差才更稳。又或者,百公里成本和保值,你算过大概?反正我粗略算过,新能源车续航充电,平均每百公里大概4块钱左右(这是个估算,说得不算特别准)――比起油车的7块多,省点钱。但考虑到电池衰减,没有细算太多,只能说是潜在的赚钱的地方。
说到这里,有个细节总让我记忆犹新。有一次,我路过某家二手车交易市场,医生朋友刚好在那儿,他开玩笑说:这个市场,比我的诊所还热闹。我看了看旁边堆积如山的电池包和外观陈旧的纯电车,忽然心想:这些车,要是再多几个月就得退役,未来的淘汰地图会不会更清楚?其实不用太担心,车辆退役,技术升级,可能比我们想得更快。有些车,三年后几乎辣么旧。但另一方面,又有谁在规划二手电池回收?这个细节,得留给下一阶段考虑。
(这段先按下不表,下一步想问你,你觉得,这个批量拍卖会不会成为未来主流?还是说,逐渐又会回到私下交易的老路?)我一直在想,市场这么热闹,政策还是没鼓励到极致,如果取消补贴,市场还会不会那么疯狂?或者说,电动车的二手市场,要变成像股票市场一样的全天候操作?好像充满了想象。
这几年,汽车行业的变化真快。总觉得,行业的越来越像个快节奏的赛跑,但也有点没人敢说最后跑赢的,是谁。而我自己,也在试图用最接地气的视角去理解这些,毕竟车子不仅仅是工具,更像是生活的一部分。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事情——即使是最普通的家用车,随着新政策的出台,二手市场的价格,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好像每个细节,都藏着未来的线索。会不会有某天,二手车拍卖变成手机APP操作的秒杀大戏?
这就是我对行业的观察。你怎么看?如果你也站在这一线,最关心的,又是什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