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阴影下的屈辱外交:伊朗总统躲过空袭,转身向美国喊话谈判
2025年7月,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一场美国媒体专访中自曝惊险经历:以色列间谍锁定他参加的军事会议,发动空袭试图将他炸死。 行动虽失败,他却刻意强调“美国不是幕后黑手”,甚至喊话美国“别卷入冲突”,坚持推动美伊核谈判。 一国总统刚经历暗杀,却对敌人的盟友释放善意,这种矛盾举动背后,是伊朗深陷安全危机与外交困局的真实写照。
以色列的“斩首行动”已渗透伊朗心脏
佩泽希齐扬遭遇的暗杀并非偶然。 以色列摩萨德对伊朗高层的“毁脑战略”早已系统化:2020年远程暗杀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2025年伊以冲突初期又精准炸死革命卫队无人机部队司令等数十名高官。 这些行动依靠金钱收买、亲属威胁等手段构建的情报网,连总统行踪都能实时掌握。
伊朗安全体系漏洞百出。 冲突期间,伊朗处决了多名以色列间谍,但渗透网络仍深度潜伏。 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因担忧暗杀,缺席了60名遇难高官的国葬;新任革命卫队指挥官姓名至今被保密。 以色列的威胁已让伊朗高层人人自危。
亲美总统的“卑微喊话”:求谈判换安全
佩泽希齐扬在专访中极力区分美以责任。 他反复强调空袭是“以色列单方面挑衅”,与美国无关,甚至通过特朗普亲信塔克·卡尔森的节目喊话:“我们愿重返谈判,但需要重建信任。 ”这种刻意淡化美国角色的策略,只为保住美伊谈判通道。
他的让步姿态引发国内争议。 伊朗改革派主张以妥协换制裁解除: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暂停高浓缩铀活动、公开承诺不发展核武器。 即便以色列6月轰炸伊朗核设施,佩泽希齐扬仍重申“永不寻求核武”,试图向美西方证明诚意。
美以“唱双簧”:一边谈和,一边备炸
特朗普政府的矛盾操作让伊朗陷入两难。 7月7日,特朗普高调宣布“已安排与伊朗会谈”,同日以色列却对伊朗发动新一轮无人机袭击。 更讽刺的是,就在佩泽希齐扬喊话美国之际,特朗普正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讨论对伊“第二轮打击”计划。 以色列防长卡茨已公开下令制定行动方案,而美官员透露特朗普可能开“绿灯”。
美国对以色列的纵容有迹可循。 6月伊朗报复性导弹袭击后,美国迅速增派航母、加油机赴中东,并协助以色列拦截导弹。 这种“默许支持”被伊朗视为美以合谋的证据,但佩泽希齐扬仍坚持将两者切割。
伊朗内部分裂:总统低头,军方亮剑
佩泽希齐扬的妥协路线遭遇强硬派狙击。 革命卫队在他喊话后立即展开报复:无人机袭击摩萨德总部、加码支持也门胡塞武装袭扰红海船只。 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虽表面支持谈判,却定调“必须以胜利姿态谈”,变相认可军方行动。
核问题成内斗焦点。 总统派主张让步换制裁解除,强硬派则坚持铀浓缩是“红线”。 外交部发言人曾放风“愿弃高浓缩铀”,遭哈梅内伊和外长阿拉格齐驳斥,指责美方要求“完全不合理”。 这种高层表态矛盾,暴露了伊朗决策层的分裂。
核谈判死结:铀浓缩之争无解
美伊核心矛盾始终未变。 美国要求伊朗彻底放弃铀浓缩能力,连民用核电站的1%浓缩铀都不允许;伊朗则坚称和平利用核能是主权权利。 即便佩泽希齐扬愿让步,美国追加的新条件。限制导弹研发、削减地区影响力。更让谈判雪上加霜。
互信崩塌加剧僵局。 伊朗反复提及美国2018年撕毁伊核协议、2020年暗杀苏莱曼尼的旧账,要求美国先担保“不再毁约”;而美国要求伊朗先弃核才解除制裁。 双方在“谁先让步”的循环中陷入死结。
#图文打卡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