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安日报)
“两部门行动迅速,管理实效有目共睹,我对居民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建议的办理结果,很满意!”近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代表・局长面对面”暨代表建议重点督办活动现场,市人大代表郭桂林由衷称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各承办部门负责人与代表共商对策,确保代表建议落地有声。
从“会议室”到“问题现场”,这样的场景正是市人大常委会改进监督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着力用监督的“力度”回应民生的“热度”,用协同的“活水”破解发展的“堵点”。监督有力度,民生有温度——这是他们的承诺,更是他们的行动。
摸清底数下好监督“先手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市人大常委会把“摸清底数”作为监督工作的“先手棋”,以“深调研察实况、广走访听民声、细梳理明靶向”的务实举措,确保监督工作不偏航、不悬空。
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民生领域组建专项调研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先后到车站、医院等民生区域周边开展暗访,发现“路口交通信号灯未充分发挥作用”等8个具体问题;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与20多家中小微企业“面对面”访谈,从“审批流程少跑一趟”到“惠企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30余条原汁原味的诉求被收集归档。
调研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对收集到的问题、数据、建议进行“精筛细选”,将零散信息转化为“三张清单”:“问题清单”列明具体症结,“责任清单”明确对应的职能部门,“时间清单”划定初步整改周期,防止“问题久拖不决”。清单化梳理,让原本复杂的情况变得“责任明、靶向准”,为精准“开方”提供了清晰路径。
“以前这条路上电动车、三轮车乱穿,抢不到停车位,整改后好多了,但早晚高峰期还是有点堵。”市民李先生指着路面,向人大调研组反馈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建立“监督底数动态台账”,定期开展“回头看”,对整改到位的事项及时“销号”,对新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补录”,对整改过程中出现的“反弹苗头”重点标注。
监督既“长牙带刺”也“暖民心”
市人大常委会锚定“监督为民”,既依法监督推动部门主动扛责履职,又紧盯群众急难愁盼细化监督维度,让人大监督既存“长牙带刺”的较真劲,又含“枝叶关情”的暖人心。
“食堂饭菜安全、看病就医便利、社区养老暖心,这些‘家门口’的事有了监督护航,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踏实。”市民对“民生实事专项监督”竖起大拇指。实地检查学校食堂、随机访谈师生,守护“吃饭安”;深入基层医疗卫生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开展执法检查,保障“就医便”……一系列务实举措对接群众需求,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了人大监督带来的新变化。
市人大常委会以“专题调研+审议报告+专题询问”组合拳压实责任,构建“监督—整改—反馈—评价”全链条闭环机制。聚焦民政领域开展专题询问,既查政策落地“堵点”,也督部门服务“盲点”;围绕乡村振兴的“关键事”开展执法检查,深入10余个乡镇、30余个行政村,推动解决“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短板……市人大常委会定期组织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开展“回头看”,既看职能部门“改没改”,又听群众“认不认可”,形成的报告既亮“数据账”,也摆“实事例”,让监督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协同联动破局织密“民生网”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市人大常委会打破“监督与被监督”的单向思维模式,建立与“一府一委两院”定期沟通机制,着力构建“沟通协调、联动推进、成果共享”的协同治理格局。
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年度监督重点、阶段性工作安排常态化交换意见,确保监督方向与履职需求同频共振;聚焦农业、教育、卫生、新型工业化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16支专业代表小组,引导各小组发挥专业优势,加强与金融机构、高校、政府部门的协作配合,创新开展“代表·局长面对面”活动,既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又帮助解决政策落地、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智能充电桩进社区、流动摊贩疏导、街头便民饮水点增设……一个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高效联动中迎刃而解。
监督的力度终将变为民生的温度。市人大常委会以“问题”为靶心、以“协同”为抓手、以“民心”为标尺,把监督答卷写在群众心坎上,用扎实行动诠释着地方人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