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国际论坛上流传起一位印度网友早先发的帖子,引发了热烈讨论,其内容可谓荒诞离奇。该网友宣称,印度军队完全有能力在一两周内迅速拿下整个中国。他更自信地追问,为何莫迪政府至今仍未对中国宣战。在他看来,印度陆军整体实力大幅领先,尤其在高原山地作战中更具优势。他还强调,在历次边境摩擦中,印度始终占据上风,处于绝对优势位置。这种自豪感背后确实有部分事件作为支撑。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的激烈摩擦被不少印度民众视为象征性胜利。当时,他们广泛传播一种说法:印度士兵仅靠石块与简陋武器就击退了中方,社交媒体一度弥漫着庆祝氛围,仿佛赢得了一场大捷。然而真实情况远比“扔石头”复杂且残酷。
当晚河谷狂风呼啸,数百名士兵在黑暗中近身厮打,手中不仅有棍棒石块,还有钉刺武器,不少人跌入近零度的急流,再也没能爬上岸。印度方面最终公布20名士兵死亡,中方确认有4名军人牺牲。这是45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边境冲突,尽管惨烈,但并未演变成全面交火。若真爆发大规模战争,印度能否取胜?从世界军力排行看,中国常年位居第三,印度紧随其后列第四。乍看差距不大,但细究军备结构却大相径庭。中国空军已装备千余架第四代及以上战机,而印度同类机型不足六百。中国自研导弹体系覆盖中远程火力,印度则仍需大量依赖进口防空系统。在后勤和战略投送上,差距更明显。有中方军官指出,在高原边境,他们能在两三小时内完成150公里范围的快速调动与支援。印度虽自2020年起加紧修建道路、桥梁,尤其在拉达克一带,但基础落后并非短期能追赶。中国的交通网络已深入至边境前沿,还在争议地区建设了兼具民用与国防功能的综合村落。在补给、部署乃至长远作战潜力上,双方差距十分显著。部分印度网友甚至幻想跨越喜马拉雅直取中国腹地,却忘记了1962年战争的惨痛教训。那场战事不足一月,印军遭受重挫,溃退不已,甚至在新德里引发迁都讨论与恐慌。虽然此后数十年未爆发大战,但边境摩擦却从未停歇。2017年洞朗对峙、2020年加勒万冲突、2022年实控线推搡事件,都显示紧张态势持续存在。每逢摩擦发生,印度国内舆论便掀起民族主义狂潮,社交平台上频现呼吁出兵的声音。然而,莫迪政府始终保持克制,并非胆怯,而是深知战争代价沉重。
中印双边贸易额早已突破千亿美元,中国稳居印度进口第一大来源,供应链依赖度极高。从电子产品、医药原料到机械零件,印度市场对中国制造有广泛需求。一旦交战,必将导致供应链断裂、通胀飙升、经济下滑,这些后果印度难以承受。如今,印度正处在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向五万亿美元经济体目标迈进。吸引资本、壮大制造业、提升国际影响力,都迫切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莫迪刚开启第三个任期,执政党仍需持续基层动员,国内亟需解决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在此情势下,政府无力承担主动挑起战争的风险。从外交上看,印度展现出务实姿态。一方面积极加入美、日、澳推动的“四方安全对话”;另一方面继续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并未在乌克兰问题上完全倒向西方。同时,印度也利用上合组织、金砖机制与中国等国保持合作与沟通。这些看似矛盾的举措,其实反映出新德里的平衡策略——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避免陷入对抗。
去年9月在天津的多边峰会上,莫迪与普京、莱西同台,聚焦能源与经贸合作。印度坚持“战略自主”,展现出不愿受制于他国的立场。因此,当回顾论坛上“为何不对华宣战”的提问时,答案已很明朗:莫迪的克制不是软弱,而是对现实格局的冷静权衡。战争不是社交媒体上逞口舌之快,也不是空洞的情绪释放。它考验的是后勤、经济、外交与科技等综合国力。所谓“两周占领中国”的说法,不过是情绪化的宣泄,而非理性的战略判断。即便在2020年紧张时刻,两国仍保持军长级会谈机制,并已举行二十多轮磋商,表明双方都希望避免误判。印度没有退缩,但同样避免越界。他们在加勒万一带加强兵力,修建道路桥梁,却谨慎停在战争边缘。这种做法并非惧怕,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归根结底,任何真正的战争都不可能靠网络口号或键盘豪言赢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