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债市的气氛跟深秋似的,自打9月起,市场心情就没什么好转,反倒是接连不断的巨额赎回压力,把人家压得透不过气来。
近来债市风云变幻,那股猛劲儿的赎回浪潮,也真是毫不留情地暴露出一部分债券基金资金上的脆弱。
市场急需一剂稳定剂
眼看问题已经摆在眼前,中长期纯债指数这两个月跌得挺狠,合计跌了0.80%。进了9月,还是在谷底挣扎,完全看不到回暖的影子。市场这气儿一沉,基金业绩也跟着掉链子。
到了9月16号,超过1200只债券型基金的年内收益竟然转成了负值。这意味啥呢?你一对比就明白了,同期亏损的股票型基金都不到120只。资金流向也能说明问题,权益类ETF的总规模在9月16号偷偷飙到了4.35万亿元。
业绩不好,赎回那是必然的事。从7月开始,已经有67只基金顶不住巨额赎回压力,干脆公告说要提高净值精度来应对。里面债券型基金多得很,整整60只跑不掉。纯债基金更是拼命,直接有44只在里面撩拨。这波赎回浪潮铺得挺广,无论是券商系、银行系还是信托系的基金公司,都躲不开这劫数。
光是9月份才过去没几天,债基那边已经有6只发了公告,比如德邦景颐A、格林泓远A,9月10号那天它们都遭遇了大批资金撤出。市场咋就这么折腾呢?主要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7月初的1.64%一路飙到1.80%,这可把债市的根基给动摇了。再说,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也成了推动这事的大推手。
在这情况下,新规草案就像监管部门开出的良方,瞄准用经济杠杆搭建一道防护墙。怎么操作?那就是给债券型基金加上个跟股票、混合基金一样的阶梯式短期赎回费。举个例子,持有时间不到7天,赎回费率就得不低于1.5%。
这招的用意特别清楚:用“罚款”来限制那些爱快进快出的短线投机,目的就是劝咱们多多持有长期。这样做的话,基金的负债结构就更稳固,市场一旦跌起来,也不至于陷入那种“赎回—抛售—净值掉—赎回又多”的恶性循环。博时基金的专家乐见其成,他们觉得短时间内债市大概率会继续震荡,规矩设得还真是合时宜。
投资者的算盘不好打了
新规没什么神奇的魔法能让流动性管理成本消失,它只是把原本藏在暗处的风险,变成了明明白白的交易费用。这回,投资人得重新掂量掂量,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了。
咱们算一算呗。你看现在债市的票息本来就不高嘛,公募债基给机构投资者带来的节税效果,算下来也就4到23个基点左右。可新规草案里的短期赎回费咋样呢?持有时间不到半年,费率竟然在0.5%到1.5%之间浮动。
一算这账儿就清楚了,图个省税,结果反倒得掏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短期交易费,这亏大了不说,还真不划算。流动性跟节税,活像是两个很难兼顾的难题。
那倘若真有资金特讲流动性,它们咋办呢?必定要琢磨点新门道。有些投资者可能跑去买银行理财,或者干脆亲自上阵做自营投资。还有的可能会选些包含权益类资产的基金。
更关键的是,新规草案其实给留了条活路。像ETF、同业存单基金还有货币基金这些,赎回费能按合同单独定,给它们破了例。这就是说,债券ETF啥的,凭借着交易费低,场内买卖灵活的优势,有望成为接手这块流动性需求的主力军。
瞧瞧旁边权益类ETF规模一直在涨,咱们完全有理由猜测,债券ETF很可能会吸引一大波新资金进场,变成新规下的一处“安全港”。
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这次费率带来的变革,影响可不是均摊的。它就像把筛子一样,凭借格基金的特点和现有费率安排,挑明了谁是“赢家”,谁成了“输家”,从而彻底调整了债券基金内部的竞争局势。
哪个群体受冲击最大?毫无疑问,纯债基金。数据摆在那里,绝对不骗人。眼下市面上,91%的中长期纯债基金、94%的短期纯债基金,还有高达99%的被动指数债基,都是走的那种赎回费率低得几乎没影儿的路线。
新规一旦实施,对它们来说简直是天翻地覆。这和最近赎回潮里纯债基金成了受伤最深的群体,真是相得益彰。它们之前用来抓住流动性资金的那套招数,眼看着得被完全改头换面。
讲真,混合型债基的日子可能相对舒坦点儿。它们资产配置更灵活,能砸点股票进去,所以这次市场震荡给它们带来的压力没那么重。而且,这类基金低费率的比例也没纯债基金高,所以新规对它们的影响就显得没那么厉害。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市场上那几只本来就射了高赎回费的份额,是不是能用来稳住市场?说实话,这想法估计不大靠谱。
截至今年6月份的数据来看,这些高收费的份额在债基市场的比例小得几乎不值一提,仅有大约5%。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基金里,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还是扎堆选择了费率更低的那部分份额。要指望这点现有的份额来撑起大盘,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新的规定势必要引发整个产品线的全面结构性变动。
结语
咱们也得注意,兴业证券的专家提醒,这新规现在不过是个征求意见稿,最终出来长啥样还未定呢。眼下它对市场的影响,大多停留在情绪反应阶段。
不管咋说,这场关于费率的改革已经正式开场了。它可不止是几分钱的小改动,而是对整个债基市场生态的一次大洗牌。目标是在流动性和稳定性之间摸索出个新的平衡,引导市场朝着更长远、更稳健的方向迈进。基金公司和投资者碰上这事儿,既有考验,也得趁机重新理理自个儿的策略。未来债基市场的格局,肯定会因此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