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演讲中抛出两个重磅消息:一是乌克兰将开放武器出口,向国际社会提供“经过真实战争检验的武器系统”,二是四次点名中国,声称“如果中国愿意,这场战争本可以结束”,强调“俄罗斯完全依赖中国”。
这场不到二十分钟的演讲,将乌克兰的战场成果与外交施压捆绑,试图用武器出口拉动经济,同时将中国推向俄乌冲突的“责任方”。 演讲结束后,乌克兰随即宣布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53个实体实施制裁,指控其“支持俄罗斯战争努力”。
泽连斯基的发言并非孤立行动,此前一天,他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未获得追加援助的明确承诺。 面对西方援助疲劳(德国、波兰等国已计划削减军援)和国内经济困境,乌克兰急需新出路。
武器出口成为泽连斯基眼中的“救命稻草”,战争三年半,乌克兰唯一逆势增长的产业只剩国防工业和IT领域,其中无人机技术更被特朗普承认“美国落后于乌克兰”。
俄乌冲突让乌克兰的工业农业几乎崩溃,却意外锤炼出其武器实战化能力。 2023年的“蛛网行动”中,乌军用数百架低成本无人机突袭俄罗斯四大空军基地
2025年普京视察库尔斯克时,其专机遭乌军无人机群自杀式拦截。 这些战例证明,乌克兰已构建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能够批量生产适应高强度对抗的武器。
乌克兰的军事转型背后是经济现实,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乌克兰GDP下降29%,2023年虽反弹5.3%,仍比战前低20%以上。
冶金业失去80%产能,农业出口额下降18%,财政赤字高达350亿美元。 武器出口成为少数能创汇的领域。 泽连斯基直言,出售无人机是为“缓解预算赤字”,部分武器产能已过剩,“海军无人机数量超出自身需求”。
中国军工技术近年突飞猛进,缺乏实战检验始终是隐形天花板。 俄罗斯专家瓦西里·卡申曾指出:“中国技术碾压美国,但实战空白成致命死穴。 ”
中国无人机在中东战场虽有应用,却未经历乌克兰式的体系化对抗,歼-20等先进装备性能卓越,但模拟训练难以复刻真实战场的电磁干扰和极限压力。
这种短板直接影响国际军售, 沙特、土耳其等买家在采购中国武器时,常要求提供实战数据。 中国曾通过维和、反恐任务积累经验(如马里维和暴露坦克散热问题),强度远不及大国对抗。
解放军虽在朱日和基地引入AI模拟系统,构建“准实战”环境,但乌军无人机与俄军鏖战的案例显示,真实战场的迭代速度远超实验室。
中乌军事合作曾有蜜月期。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约30%军工遗产,包括航母设计局、导弹工厂和航空发动机企业。 1990至2010年间,超过3000名乌克兰专家来华,涉及航空、船舶、导弹等领域。
航母技术突破:1998年,中国以2000万美元购得“瓦良格”号航母(完工率68%),历经土耳其阻拦、两年滞留,最终改造为辽宁舰。 乌克兰不仅出售舰体,还提供T-10K-3舰载机原型机,助中国研发歼-15。
导弹与雷达升级:乌克兰提供KH-55巡航导弹技术,中国据此开发长剑-10;引进“铠甲”被动雷达系统,提升反隐身能力。
发动机瓶颈破解:中国购得UGT-25000燃气轮机,发展出QC-280系列,装备055型驱逐舰;引进AI-222发动机推动L-15教练机研发。
这些合作让中国军工缩短20年摸索期,但2019年后受美国打压(如阻挠马达西奇公司合作)和俄乌冲突影响,合作基本停滞。
泽连斯基联大对华发难,本质是地缘策略。 他将中国中立立场曲解为“沉默”,要求中国“迫使俄罗斯停火”,实则欲捆绑西方支持。 乌克兰近期两轮制裁中国企业,理由包括“俄军无人机使用中国元器件”,进一步施压中国选边站。
中国外交部回应坚决,强调“中方一贯劝和促谈”,并揭露“美欧一边制裁俄罗斯,一边继续与俄贸易”的双标。 中方立场明确:不军事介入,坚持多边调解。 2023年至2025年,中国特使多次穿梭俄乌,推动“全球安全倡议”和“六点共识”。
当前局势下,乌克兰武器出口虽理论上可为中国提供实战数据参考(如无人机对抗案例),政治风险极高。 中国若接触乌式武器,可能触怒俄罗斯,乌克兰的制裁行为已显露出将中国视为博弈筹码的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