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三峡大坝悄悄回本!2500亿投进去,赚回了什么?

发布日期:2025-09-11 20:05 点击次数:202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一笔账,中国人算了快一百年。

2500亿,这是三峡大坝的总投入。在那个万元户都算新闻的年代,这笔钱砸下去,整个国家都捏着一把汗。为了它,131万百姓告别故土。

二十多年过去,这笔世纪豪赌,究竟是亏是赚?

我们先看最直接的现金回报:发电。

大坝里那32台巨型发电机组,就是32台印钞机。每年稳定输出1000亿度电,足够一亿个家庭用上整整一年。截至2025年,累计发电量已经超过1.8万亿千瓦时。

按民用电价保守估算,光卖电收入就高达4500亿。

这笔账很简单:不仅2500亿的本钱全部收回,还净赚了2000亿。单凭发电这一项,三峡工程就已经是一笔回报丰厚的超级投资。

但这仅仅是账本的第一页。如果只看到这点钱,那就彻底低估了当年决策者的格局。

三峡工程的真正核心,从来不是为了建一个“超级充电宝”,而是要彻底驯服一条桀骜不驯的长江。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就梦想“以水闸堰其水”,但这个梦太大了,大到需要几代人接力。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洪水几乎年年威胁着武汉。1953年,毛泽东站在江边,定下了调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

可国家太穷,这个“可能”一等就是几十年。甚至先花了17年建了个葛洲坝来“练手”,直到1992年,三峡工程才拿到最终的“准生证”。

为什么非建不可?

答案藏在“防洪”这两个字里,这才是三峡最值钱、却又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价值。

过去,长江中下游1500万人口、150万公顷良田,每年汛期都头顶着一个“定时炸弹”。荆江河段“十年一遇”的洪水,就足以让百万军民上堤坝严防死守。那种枕戈待旦的紧张,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现在呢?

三峡大壩把防洪标准硬生生从“十年一遇”提升到了“百年一遇”。建成至今,它已经默默拦蓄了70次洪水,拦下的水量超过2200亿立方米。

最惊险的一次是2020年,长江上游遭遇特大暴雨,形成了每秒7.8万立方米的恐怖洪峰。如果没有三峡这座“水上长城”死死顶住,将洪峰削减了近一半,中下游会是什么景象?

没人敢想。

专家估算过,单是防洪减免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000亿。但这串数字背后,是1500万百姓安然无恙的夜晚,是无数家庭的安宁。

这份“安全感”,才是三峡工程给长江中下游人民买下的最昂贵的“保险”。

算完了保命账,再来看经济账的另一面:航运。

在三峡建成前,长江上游是“自古川江不夜航”的险恶水道,急流险滩密布,运输成本奇高,从重庆到上海,每吨货物运费要120块。

大坝蓄水后,险滩被淹没,江面变宽,水流趋缓。万吨级船队可以从上海直达重庆港,长江真正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结果是什么?

运费直接砍到了40元以下。截至2024年,三峡船闸累计通过的货运量高达22亿吨。仅2024年上半年,就为沿江企业节省了150亿的物流成本。

一年省下240亿,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它意味着西部地区的货物能以更低的成本走向世界,东部地区的原材料也能更顺畅地深入内陆,整个长江经济带的血脉都被打通了。

当然,每年20亿的维护费、几十亿的生态投入,这些都是持续的开销。

为了保护生态,每年要向上亿尾鱼苗投放,还要治理消落带。但结果是,长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对水质极度敏感的江豚,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为了131万移民的生计,国家持续投入。如今,许多库区移民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收入翻了几番。

这就是三峡的完整账本。

它用2500亿的初始投资,撬动了4500亿的发电收入,换来了每年240亿的物流红利,提供了价值千亿的防洪保护,还顺带贡献了超过300亿的旅游收入和14.8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

这座大坝,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工程。它是一道安全屏障,一个经济引擎,更是一个国家着眼于未来的战略落子。有些投资,不能只看一朝一夕的得失,要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才能看清它的真正分量。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