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线程,这家被称为“中国版英伟达”的创企,仅用五年时间冲上240亿估值,眼下IPO进程持续加速:三年内营收狂涨200%,但累计亏损也超过50个亿,张建中“挥别英伟达,归国造芯”的故事已走到极其关键的转折点。
这不只是一场芯片创业传奇,更是国产GPU行业能否彻底突围的时代缩影。
说起现在科技圈最燃的话题,摩尔线程冲击科创板上市一定是绕不过去的名字。
7月3日还在AI旗舰发布会签下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万卡集群大单,转头6月30日就甩出招股书把上市计划摆上台面,7月17日更是直接进入上市问询环节——每一个动作都像在宣告国产芯片的高光时刻终于来了。
这个故事的起点,得从2020年说起。
当时的芯片圈正因美国掀起的贸易限制而波澜不断,很多人顾虑重重,张建中却带着一身英伟达全球副总裁的光环、丢掉千万年薪,毅然选择回北京创业,梦想是“让中国也有自己的全功能GPU”。
那个选择,仿佛一枚石子丢进平静的湖面,却溅起连绵不绝的涟漪。
张建中的履历绝对能称得上传奇。
早年在戴尔打拼,后来掌舵英伟达中国,十几年里硬是把英伟达的中国市场份额从不足一半拉到八成,他本人也是黄仁勋的中国区左膀右臂。
摩尔线程最初的团队,也几乎都是英伟达、AMD背景的技术大牛。
用业内人的话来说,这班底就是中国芯片圈的“某种豪华全明星阵容”。
创业的头100天,红杉、字节、腾讯、深创投、GGV纪源等顶级资本纷纷送钱上门,六轮总计超过65亿元的融资,几乎一夜之间让摩尔线程被业界赋予了“中国版英伟达”的重担。
早期的戏码,怎么看都有点儿像硅谷创业剧本——但这回舞台在中国,北京的写字楼和科技园,就是热气腾腾的主场。
这种高举高打的方法论,贵在烧钱也猛。
翻开刚刚出炉的IPO招股书你会发现,有多风光就有多烧钱——三年里,营收数字一鼓作气,从四千万、到一亿二、再飙到四亿三,字面意义上的三倍速。
但净亏损呢?
18亿、17亿、15亿,三年加起来净亏了50亿,单研发费用都接近40亿,基本把赚来的钱统统砸进了代码和芯片堆里。
张建中和早期员工敢想敢干,资本也下得去手,一句话——国产GPU行业没法慢慢熬,只能用钱和时间换行业窗口。
其实说到研发和烧钱,这正是国产GPU的最大压力。
要知道摩尔线程现在用的MUSA架构,能撑起并行AI计算、图形渲染还有物理仿真等一揽子任务——这是全中国头一回有人把这套“多合一全功能GPU”自己干出来,架构从“苏堤、春晓、曲院、平湖”一口气进阶到四代,能跟英伟达玩同一赛道。
MTT-S80游戏显卡已经跑进千款游戏,实现了大部分国产3A玩家“玩得顺畅没问题”的实际需求——很多人在B站晒出自己用摩尔线程显卡运行《黑神话:悟空》的体验,那激动劲儿,跟小米手机刚突破国外封锁那会儿特别像。
但硬币另一面,摩尔线程的长板正好也是短板:它对大客户“抱腿”很明显。
三年里,前五大客户占了营收的将近99%,一旦客户那边风声一变,比如大型央企、互联网巨头、数据中心项目降速,摩尔线程就会承受巨大业绩波动。
正如工信部专家盘和林所说,资本给得多,但企业如果不能自我造血、客户足够分散,烧钱的“故事”迟早不太好讲下去。
说到底,研发和资本的“同盟军”能帮企业撑多久?
摩尔线程不能单靠政策风口和巨头大单,一定是靠底层技术和应用落地,才能走出一条真正属于中国芯片厂商的增长曲线。
这个道理并不抽象,放眼全球芯片行业,技术突破、市场应用和生态壁垒是铁三角,有一环掉队就会溃败。
仪式感最足的那一刻,还属今年7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摩尔线程带着全功能GPU打造出的十大行业落地案例集体亮相。
比如生命科学模拟提效十倍、遥感领域全国产化闭环,全场专家都在谈,中国芯片“终于能做点独门绝活出来了”。
可与此同时,华为的昇腾384超节点和CANN架构全面开源举措又把行业拉回现实——国产GPU生态的竞跑,其实刚刚开始。
摩尔线程这一波上市冲刺,在某种意义上,是国产芯片资产化、商业化的试金石。
和摩尔线程几乎同步的沐曦集成其实更能说明行业的激烈。
不妨把一些数字摆在一起:沐曦集成三年营收从43万爆涨到7.43亿,年复合增长率4000%;但净亏也上涨到14亿,累计30亿。
和摩尔线程一样,靠投和烧、不断找大客户,拼命卷研发、拼命卷市场,短时间内做大规模。
但市场瞬息万变,今年沐曦前五大客户名单大洗牌,销售模式剧烈调整,商业化风险说来就来——大家都在高速路上漂移,谁能稳住方向,才是真正的王者。
做一个“全能型”国产GPU,难度到底在哪?
核心是生态和技术双巷道。
拿国外的Graphcore说事,2016年号称英伟达劲敌,八年后惨被软银收入囊中——就是因为没能砸通软件和硬件生态那个关键环节。
国内的寒武纪、海光,每年拼命推新,但还是要靠政府大项目拉收入,风险点其实也都在那儿。
再把目光转回游戏和消费电子,关键一份《Steam》硬件榜单给了我们另一个现实:截至2025年夏天,英伟达RTX4060/3060依然占据玩家主流份额,国产GPU在游戏玩家中的渗透率依然只是“少数派”。
很多爱折腾的小伙伴愿意给国产品牌机会,但习惯和性能的双重适应还得时间。
摩尔线程的MTT-S80确实是国产第一款大规模落地的游戏卡,但要真正“进化”为大众首选,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怎么办?
其实无论科技公司抑或投资者,都绕不开现实三问:第一,企业自己造血造生态的能力够不够?
第二,产品性能和软硬件适配孰优孰劣?
第三,客户结构能不能快速扩展、分散风险?
就像行业专家所说的,中国的GPU创业者,别光爱讲大目标,最后还是要铺下细密的根,让每一寸市场和每一个应用场景都成为国产芯片扎稳脚跟的真实底座。
摩尔线程接下来的戏,其实刚到最紧要处。
市场分析认为,若流程顺畅,最快2025年第三季度,摩尔线程就能站上科创板“敲钟”,有望成为今年最大的芯片IPO,也许会以“国产GPU第一股”的身份被载入史册。
到那时,资本市场会给它什么样的定价和预期?
国内外技术和应用生态竞争又会如何蜂拥而来?
张建中曾说过一句话:“中国GPU,不做拷贝,要做世界前列。”
这话在今天听来,依旧铿锵。
不可否认,这一代中国芯片创业者踩在浪尖上,也背负着所有科技爱好者的期待。
看着摩尔线程和国产GPU们一边高歌猛进地造芯,一边在狂飙和阵痛中突围,我心里的那点震撼、警觉和希望,是实实在在的。
要问路在何方?
或许真要等下一次行业大会,等第一次“全球玩家主动选国产显卡”,等某天中国芯片也能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那个日子,应该也不会太远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