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提到学计算机,就像是迈进了大公司的一半门槛,年薪几十万,指日可待的财富自由。但现在,现实狠狠给了个耳光。
2023年,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毕业生扎克·泰勒投出了差不多6000份简历,结果只有13次得到了面试,最后连一份offer都没有拿到,连麦当劳都觉得他“缺经验”。
这可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行业都在变化。到2025年5月,美国联储数据显示,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失业率分别达到了6.1%和7.5%,刷新了历史纪录。
疫情那会儿,科技行业像是在打“抢人大战”,现在却变成了“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境地。
AI+裁员潮=程序员“灭顶之灾”
硅谷这会儿正迎来自互联网泡沫以来最猛的人才大震荡,2024年,有551家科技企业裁员15万人,到了2025年前三个季度,又有差不多9万人被裁掉。
像亚马逊、谷歌、Meta、微软这些大公司,也都纷纷出现裁员的动作。说到底,这次裁员潮的核心原因,主要还是因为AI发展得飞快,带来了效率的大幅提升。亚马逊的CEO也坦言:有了AI,效率提高了,公司就不用雇那么多员工了。
低代码、无代码的平台帮了大忙,让那些原本得靠新手程序员才能搞定的任务,现在普通人也能轻松应付了。
斯坦福的研究显示,AI能自主搞定任务的岗位招聘新人的数量明显减少。那些AI搞不定的领域,比如需要判断能力的职务,工作机会反而更稳妥些。
科技圈原本那套“金字塔”式的人才架构也被打得稀巴烂,底层的入门岗位变少了,企业更喜欢招有经验的老手,而不是自己培养新人。再加上高校的课程更新得太慢,刚毕业的学生往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年轻人“看不到未来” 就业、买房样样愁
找工作难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年轻人对未来不再抱有希望。
纽约大学的苏西·韦尔奇教授说,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怕累,而是觉得“付出努力也没用”。一位25岁的自由职业者也表示:“你们那一代人起码还怀有希望。”
数据显示也支持了这种感觉。在2024年的盖洛普调查中,只有大约三成的35岁以下年轻人觉得“生活挺好”,而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则觉得孤单。大约三分之二的千禧一代表示自己正经历中等或严重的职业疲惫感。
生活中的压力让焦虑变得更严重。从1960年到2017年,房价涨了121%,可收入只涨了29%。有87%的Z世代、62%的千禧一代觉得买不起房子。Z世代每月还房贷526美元,差不多是平均水平的两倍。
据Kickresume的报告,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58%还在积极找工作,只有12%能一毕业就拿到全职岗位。那些找到工作的,年收入大概是68400美元,但同时背负的债务平均高达94000美元。
学历失灵,“技能重构”成唯一出路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往那套“读大学、拿文凭、找好工作”的老路子,已经开始走不通了。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预估,到2033年,计算机行业的职位仍会有增长,不过机会主要偏向网络安全、云计算、数据工程这几个专业方向,而不是传统的基础编程。
这就意味着,有了个CS学位也不一定能站稳脚跟。将来更看重的还是硬核技能,而不是文凭。
专家提醒啊,目前年轻人没必要为了多读个四年制课程而背上债务,可以选择一些短期的微证书或者技能培训班,这样还能迅速提升自己的实力。在Indeed的报告里也说了,“技能优先”招聘已经变成了大势所趋。
职业路径也得换个思路,从以前的“先找工作再说”变成了“不断学习、迅速适应”。名牌大学的光环已经不再代表全部,真正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力,这才是硬核的竞争优势。
高校、企业、政府都得跟着转变步伐。课程里地融入AI工具,企业也得调整招聘用人策略,政府则要给年轻人带来更多帮助和支持。
要不然的话,年轻人“看不到前途”的问题就可能变成经济发展的一大隐忧。根据数据,职业倦怠每年可能造成多达1900亿美元的损失。
结语:
AI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规则,社会也得重新考虑“工作”和“成长”到底意味着啥。要让年轻人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机会,技术的飞跃才能不变成一代人迷失方向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