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粟裕西北考察归来即请辞,周总理瞬间明了

发布日期:2025-09-11 13:26 点击次数:128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与年少时便崭露头角的林彪不同,粟裕的成就更多体现在后期。早在红军时期,虽已随部队登上井冈山,并见过朱德与毛主席,但当时的粟裕仅是班长一职,既无黄埔军校学历,也未受到过分关注。1929年6月,他负责毛主席的安保工作,毛主席也首次认识了这名战士,但彼此还未深交。

到了1930年底,粟裕担任红六十四师师长,方才真正进入毛主席的视野,从此在战事中不断学习军事指挥。不久,中央因收到粟裕牺牲的消息,竟一度将他列入苏区烈士名单。实际上,粟裕并未牺牲,而是在南方坚持游击作战。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向延安报告粟裕生还的情况时,毛主席听到后颇感欣慰。

那时毛主席已成为党的核心领导,而在浙南山区艰苦钻研的粟裕也练就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本领。抗战爆发后,粟裕率军连战连捷。尽管这一阶段与毛主席交流不多,但粟裕的成长一直受到高层关注。1945年,粟裕因指挥天目山大捷而名声大噪,毛主席更以远见评价,“此人日后可统帅数十万军队。”这样的一句评价,实则肯定了粟裕未来在大兵团指挥上的潜力。

在随后的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屡创佳绩,事实充分证明了毛主席识人用人的独到眼光。至于粟裕为何能够成为卓越的军事统帅,这与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地图研究方面,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次打仗前,他总是沉迷于各类比例的地图,要求下属搜集详实资料。曾有一次,侦察员汇报敌情时,粟裕突问某村石桥是否完好,侦察员疑惑他曾到访该地。实际情况是,粟裕凭记忆将地图信息融会贯通,这样的细节让人看清他军事素养的根源。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虽脱离战场,家中与办公室却依旧摆满地图。无论哪里发生重大军事冲突,他总会拿出当地地图沉思研究,时刻关注世界局势变化。从未有丝毫懈怠。

粟裕作为新中国开国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却遭受错误批评,不久后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此后长时间内,粟裕饱受不公平对待。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中苏关系骤然恶化。在毛主席亲自指示下,周恩来组建了国务院“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并由粟裕负责。粟裕不仅熟悉军人训练,还擅于国际局势分析,并拥有丰富指挥经验,因此这一任命实至名归。粟裕欣然接受,屡次深入基层考察。至1970年初,国防工业已初见成效。经他建议,小组撤销,周恩来极力挽留粟裕继续留任,但粟裕倾向投身军事工作。最终他同意留下,但请求“有情况时,请调我去前线。”

进入197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紧张,边境局势日益严峻。一次,周恩来派粟裕前往西北及华北进行考察,了解民生与边防备战状况。粟裕接令后,迅速制订计划,考察历时近两个月,走访西宁大通、银川、内蒙古、包头及呼和浩特等地,于5月下旬返回北京。

这次考察,对粟裕影响颇大。尤其是边防士兵旺盛的战备热情,令他印象深刻。回京后,粟裕却坚持辞职。周恩来一度不解,听其道出理由后才释然。这与华北、内蒙古等地开展的人造山工程有关联。

六十年代末中国所处国际环境极为不利。脱困不久又与苏联交恶,美苏关系缓和、中美紧张,蒋介石提出反攻大陆。“备战”成为阶段性的主题。正是在此背景下,人造山工程提上议程,并开始在天津、苏北等地试点。据资料,工程兵制订了缜密计划:一座山控制数十公里,山间相距不宜过近,配有炮火与工事,是炮兵观察、指挥乃至后方据点。但在实际战争中,粟裕对此深感疑虑。他认为这种工程防线难以抵御现代化武器,更让他担忧的是工程消耗巨大,仅一座人造山便需五千万元,在当时中国绝非小数目。

回京后,粟裕委婉向周总理表达疑虑,周亦直言赞同。粟裕颇为惊讶。在那个特殊年代,能不避权威,表达个人看法,殊为难得。

至于人造山工程最终效益如何,迄今仍有诸多争论,各方见仁见智,或许只有真正的历史检验才能给出答案。

资料参考:报刊荟萃(上)2009年第5期、党史博览2021年第8期、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0年第9期、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10期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