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药圈里炸开了锅,啥事儿?
那可是曾经被黄牛炒到天价的“中药茅”——片仔癀,业绩翻车了!
这消息一出,就像平地一声雷,震得一众股民那是心惊肉跳。
要知道,这玩意儿以前可是神一样的存在,一粒难求,现在呢?
利润大跳水,股价也跟着一路下跌,这到底是怎么了?
要说这片仔癀,以前那可是风光无限。
想想当年,谁家有个头疼脑热,或者想送礼,都得掂量掂量这玩意儿。
那价格,也是水涨船高,硬是被炒成了奢侈品。
但俗话说得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片仔癀,眼下就有点儿“楼塌了”的意思。
根据它自己公布的“成绩单”,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利润那是双双下降,尤其是第三季度,那降幅,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更扎心的是,这还是片仔癀自2006年以来头一次出现这种情况,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想到,它也有今天?
有人可能会问,这片仔癀到底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它的涨价说起。
去年,片仔癀一下子把零售价提了上去,涨幅将近30%。
这一下,虽然短期内看着是挣了点儿钱,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你想啊,老百姓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你涨价涨得这么狠,谁还买你的账?
而且,片仔癀的业务也太单一了,几乎全靠肝病用药撑着。
这要是核心产品出了问题,那整个公司都得跟着遭殃。
这就好比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了。
再说说这价格,官方定价是760元一粒,但电商平台上,早就降到590元左右了。
这官方价和市场价差这么多,说明啥?
说明终端销售不行了呗!
以前被黄牛炒到上千块一粒的片仔癀,现在回收价也跟着跳水,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当然,片仔癀也有自己的难处。
它的配方里,有麝香、牛黄、蛇胆、三七这四味名贵药材,成本占比超过90%。
这几年,这些药材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尤其是牛黄,那价格简直是“一天一个价”。
这成本上去了,利润自然就下来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片仔癀的库存也在不断增加。
这说明啥?
说明东西卖不出去了呗!
渠道库存周转天数都快赶上四个月了,这可不是啥好兆头。
还有,片仔癀的现金流也出现了问题。
这说明啥?
说明销售回款速度慢了呗!
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血液循环不畅,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当然,也有人觉得,片仔癀的问题没那么严重。
毕竟,它有国家绝密配方这个“护身符”,品牌影响力也还在。
但问题是,光靠这些老本儿,能吃多久?
你看人家东阿阿胶,虽然也经历过低谷,但人家通过产品线多元化,推出了阿胶糕、小金条等新产品,成功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
这片仔癀呢?
也尝试过转型,但效果不咋地。
研发投入也不够,新产品也没啥竞争力,这可咋整?
现在,投资者最担心的就是,片仔癀会不会变成下一个东阿阿胶?
要知道,东阿阿胶当年也是“药茅”级别的存在,但后来因为各种问题,业绩连续下滑,股价也跟着跌了不少。
这片仔癀,可千万别重蹈覆辙啊!
话说回来,片仔癀也不是没有机会。
关键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找到合理的定价策略,不能一味涨价;二是要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中药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不能只靠一两个产品,更要不断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
这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话说回来,片仔癀这事儿,到底给我们敲响了什么警钟呢?
是不是意味着,靠着“祖传秘方”就能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是不是意味着,中药企业也必须走创新之路,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这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毕竟,谁也不想看到,曾经风光无限的“中药茅”,最终沦为时代的眼泪。
话说回来,这片仔癀的未来到底会怎样?
它能不能成功转型,重振雄风?
或者,它会不会真的变成下一个东阿阿胶,最终被市场淘汰?
这问题,谁也说不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时代在变,市场也在变,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这不仅仅是片仔癀面临的挑战,也是所有中药企业,乃至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片仔癀,到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或者,遗憾。
当然,这事儿也给咱们这些消费者提了个醒:买东西,还是要理性消费,别盲目跟风。
毕竟,再好的东西,也要适合自己才行。
你说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