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刘邦沛县的酒肉朋友,杀狗的、养马的、吹丧的,为啥都是军事大才

发布日期:2025-07-14 14:13 点击次数:146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前言】

公元前209年的时候,秦朝因为太过残暴,把老百姓逼反了。刘邦,他原本是沛县里一个不起眼的小亭长,也加入了反抗秦朝的队伍。

他身旁跟的不是那些既能文又能武的聪明人,而是一帮整天就知道喝酒吃肉的哥们儿。

一个杀猪的、一个养马的、还有个当差的,怎么摇身一变成了征战四方的军事高手?

【起义与兄弟情谊】

秦朝快完蛋那会儿,统治者可狠了,老百姓活得那叫一个苦。

刘邦那时候不过是个不起眼的泗水亭亭长,整天就在亭子里转悠,不是喝酒就是跟人瞎聊天。

他手下没正经部队,就一群沛县里吃喝玩乐的朋友。里面有杀狗的樊哙,养马的夏侯婴,还有那个当小官的萧何。

他们没接受过专业培养,家里也没啥大背景。

有人可能会好奇,就这么一伙人,咋能跟秦朝的大军抗衡呢?

有一天,刘邦领着这帮哥们儿,跑到沛县外面,招呼大伙儿一块儿起义反抗秦朝。

这时候,刘邦正跟秦朝那些训练得很好的骑兵硬碰硬。樊哙拿着他平时杀狗用的那把大刀,夏侯婴牵着马紧跟其后,萧何呢,就在旁边给大家打气。他们啥装备都没有,粮食也没有准备足,就这么急急忙忙地起义了。

秦朝的那些士兵瞧见他们这副模样,估摸着心里头直想笑。但刘邦可不含糊,他立马大喊一声,兄弟们一听,二话不说就跟着往外冲。这乱世啊,说白了,有时候胆子大比手里有啥兵器都管用。

刘邦跟这帮兄弟们之间有着一种很特别的感情。

他们聚在一起不是因为有利可图,而是因为大家命运相连,追求一致。

刘邦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有种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跟着他。这种魅力源于他对身边兄弟的真心实意。

樊哙、萧何还有夏侯婴,他们都是看中了刘邦,觉得这人靠谱,才决定一块儿跟他打拼的。

【萧何:运筹帷幄的小吏】

萧何是刘邦一开始就跟着的老伙计,原本只是个沛县里的小办事员。

萧何虽然只是个普通人,但他特别聪明,组织能力强,在刘邦的团队里一步步变成了关键人物。他管理事务很有一套,很会调配资源,是刘邦刚开始起义时最得力的帮手之一。

每次刘邦碰到棘手问题,萧何总能沉着地琢磨,给出最靠谱的办法。萧何不光让刘邦打仗时不用担心后勤,还帮他招揽能人,保证军队越来越强,稳稳当当的。

刘邦刚开始起兵那会儿,萧何的表现真的挺抢眼。他不是那种冲在前面打仗的将军,而是稳稳守住后方的核心人物,就像大海里的定海神针一样重要。

刘邦打算攻打咸阳那会儿,萧何就留在了沛县,忙着打理沛县的各项事务,好让刘邦在前线能专心打仗,啥都不用操心。他负责管粮食、招兵买马,还有那些日常的官府工作也得他来处理。

这些不起眼但又特别关键的事儿,一直在给刘邦的军队加油打气,让刘邦能一门心思跟秦朝还有其他造反的军队干到底。

刘邦拿下咸阳城后,萧何又一次把他那超前的眼光和聪明才智给露了一手。那时候,刘邦打了胜仗,心里头美得不行,死活不愿离开咸阳,琢磨着就在这地界儿扎下根,建自个儿的老巢。

项羽的兵马眼看就到,情况紧急得很。萧何心里清楚项羽的厉害,知道要是再不撤,刘邦的部队可就全完了。

所以,萧何二话不说,冒着生命危险,摸黑就奔到了刘邦的营地,急着跟刘邦说:“这儿不能多待,项羽的大部队说不定啥时候就打过来了。咱们现在头等大事是保住自己的力量,等以后有机会再出手。”

刘邦一开始心里挺不愿意的,他觉得这地盘是自己费了好大劲才拿下的,哪能就这么轻易地拱手让人呢。

萧何瞧见刘邦在那犯嘀咕,赶紧去找樊哙,拽上这位力大无穷的杀猪匠,一块儿去劝刘邦。樊哙心直口快,萧何则沉着冷静,他俩一唱一和,愣是半推半就地把刘邦弄出了咸阳城。

这次撤退决定明智,刘邦因此躲开了与项羽的直接冲突,保住了自己的力量,给之后的楚汉相争铺好了路。

萧何还有一大功劳,就是在刘邦急着找能人的那会儿,他凭着自己独到的眼光和一股子倔劲儿,硬是给刘邦拉来了韩信这个军事奇才,人们都叫他“兵仙”。

韩信一开始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兵,尽管他军事上特别有能耐,可一直没人发现他的闪光点。有那么一回,韩信觉得前途无望,心想着要不离开刘邦的部队,去别处碰碰运气。

萧何一听到那消息,立马就往外头追。也不管天黑了,他骑上马就连夜奔去找韩信,好在半道上把他给截住了。萧何直接跟韩信讲:“大将军,你这么一走,真是太不划算了。你的能耐,只有在刘邦那儿才能派上用场啊。”

萧何费了好大劲把韩信给劝了回来,但这事儿还没完。他心里清楚,刘邦一开始对韩信并不感冒。所以,他干脆跟刘邦挑明了说:“老大,你要是不打算用韩信,那我在这儿也没啥意思了,我也走人算了。”

这段话让刘邦明白了韩信有多关键,所以他破常规提拔韩信做了大将军。打那以后,韩信就在刘邦的军队里大展身手,给刘邦打下了不少胜仗,立下了大功。

说白了,要是萧何不那么坚持,韩信后来也不可能那么风光,刘邦最终也赢不了。萧何的那股子倔劲儿,对韩信的成功起了大作用,也是刘邦胜利的关键一环。

【樊哙与夏侯婴】

提起樊哙,这家伙虽然以前是个杀狗的,但那可是相当的勇猛。

鸿门宴那天,项羽心里琢磨着要干掉刘邦。范增就安排项庄出来舞剑,打算趁乱动手。

刘邦那会儿吓得脸都白了,一句话都不敢吭声。樊哙在外头一听这消息,立马火了,一脚就把帐篷给蹬开了,拎着盾牌就往里闯,瞪着大眼珠子冲项羽吼道:“想动我兄弟?先问问我手里的家伙答不答应!”

项羽看他打得那么拼命,心里也犯嘀咕,于是扔给他一条没煮熟的猪腿,让他先坐着喝两杯。刘邦瞅准机会,悄悄开溜了。这么说来,鸿门宴上,樊哙可真是帮刘邦捡回了一条命。

樊哙不光是鸿门宴上帮刘邦解了围,在打仗时也是战功赫赫。他老是一马当先,领着大伙儿去攻打城池,占领要塞。

他虽然外表显得有点蛮横,但骨子里有股倔强不屈的精神,这股精神传给了身边的士兵,使得大家都乐意跟随他豁出去干。

他虽然没啥深谋远虑,但特别有勇气,这股子胆识让他成了刘邦麾下的一员猛将,锋利得很。

夏侯婴,以前是个在沛县养马的,天天围着马儿转,为人老实又忠心。刘邦在泗水亭喝酒消遣时,老爱拉着夏侯婴一块去。

有一次,刘邦喝高了,闹着玩拿刀在夏侯婴胳膊上划了一道。这事儿被人告到了衙门,夏侯婴到了堂上,一口咬定说:“我这伤啊,是自己弄的,跟刘邦没关系。”虽说后来被人揭穿了,还挨了好一顿鞭子,但他从没埋怨过刘邦半句。

刘邦拉起队伍造反后,夏侯婴二话不说就跟着上了。从那以后,每逢打仗,夏侯婴总是冲在最前头,帮刘邦挡下刀枪箭雨。汉朝一建立,夏侯婴就坐上了太仆的高位,身份尊贵得很,但他对刘邦还是像以前那样忠心耿耿。这份不变的忠心,让刘邦对他特别放心,十分信赖。

秦末到汉初那会儿,真的是个出大人物的时候。沛县那一帮子平平常常的老百姓,就凭着一股子胆量和忠心,把历史送到家门口的机会给牢牢抓住了。

刘邦能当上汉高祖,多亏了身边这些朋友的鼎力相助。他们几个也在那乱世里头,各自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儿。

他们的成就,可不是光靠碰运气得来的。

萧何头脑灵光,擅长给刘邦出谋划策;樊哙则是勇猛无比,敢于冲向最狠的敌人;夏侯婴则是忠心耿耿,一直跟在刘邦身旁保护他。在动乱的那时候,这些优点可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们追随刘邦,并非仅仅贪图荣华富贵,而是出于深厚的兄弟情谊。

这些沛县的哥们儿,尽管一开始没啥大背景,但他们靠着胆量和脑瓜子,在历史的大浪里闯出了自己的名堂。刘邦能成事,不光是他一个人的风光史,也是那些平时一起喝酒吃肉的朋友共同努力的结果。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