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尔街日报》又曝出一条重要消息:中国打算推出一套“认证终端用户”的制度,通俗点说,就是“民用市场放开畅销,军事用途卡住不放”。这个措施会让像特斯拉、苹果这些公司在稀土出口上变得更方便,没有那么繁琐,但对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军火巨头则是紧紧封锁,不让他们轻易拿到资源。
这事儿可不仅仅是普通的贸易摩擦,更像是一场中美供应链的“死磕战”。挺有趣的是,美国嘴上打算遏制中国军工的创新,结果反倒可能把自己给坑得不轻。今儿咱就盘点盘点,这届比拼到底怎么打?美国自己又在哪些地方踩了坑?
不少人觉得中美供应链的较量就是为了争贸易顺差,其实这个想法太局限了。真正的核心在于高端产业间的博弈,而首要的目标就是断掉对方的军工“粮草”,让他们的先进武器没法量产、造不出来。只是两边的打法完全不一样,一个是从上往下设卡,一个则是从底层反制。
美国走的是高科技卡脖子路线,专门盯着半导体、AI这些上游核心技术。比如严禁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甚至逼荷兰ASML不准卖光刻机给中国。它的算盘很精:
一边,美国觉得没有尖端芯片,就能阻挡解放军的现代化步伐,比如在更先进的人工智能应用上落后;另一边,又把苹果、台积电这些大公司赶到越南、墨西哥,让中国失去产业链的话语权,等于为美国以后独占军工技术铺平了道路。
不过,懂点行当的人都清楚,军事用芯片讲究的可不是追求最先进的工艺,而是看重它的可靠性。所以,中国的军工产品不仅没有被封杀,反倒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候。
中国对付美国的方法其实就是掌握关键原料。毕竟,任何再牛的武器,也得靠基础材料来支撑。咱们手里的底牌比美国强多了:全球90%的镓、锗产量,还有99%的重稀土加工,都在咱们这边掌控着。
中国对待对台军售这件事,已经制裁了好几家美国军工企业,包括洛克希德·马丁。不过,现在搞的“认证机制”更尖锐:民用的电动车、手机配件啥的随便卖,不会影响到全球贸易,还能体现出开放的态度;可如果是美国的军工企业想用稀土来制造导弹、战机,那门都没有,就这么点事儿。这就像做外科手术一样,精准地去除病灶,保证不伤到无辜。
很明显,美国自己把自己陷进了三个陷阱里。这些战略上的盲点,注定让它这场战役赢不了。
死穴1:开销突然飞涨,军费消耗得太快,搞不动了。
美国喊着要把生产线迁回自己国家,或者搬去墨西哥、越南这些“盟友”那边。可是,忘了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可是世界独一份的啊,美国的工人工资是中国的5倍,土地和环保的开销更是贵得离谱。
就拿稀土来说吧,美国唯一的芒廷帕斯矿,开采出来的矿石还得送到中国加工,因为他们自己既没有技术支持,也缺少产能。
后来美国投资了6.7亿美元,让企业建了个磁铁厂,可年产量只有10吨左右。一架F-35飞机就需要408公斤稀土,而一艘核潜艇用掉的稀土超过4吨。这么算来,搞武器的成本得涨好几番,军费再多也经不起折腾。
死穴二:中国在某些关键领域的“不可取代”,就算过十年,美国也是抄不来的。
美国总觉得供应链想搬就能搬,结果现实狠狠打了它一巴掌。中国的供应链韧性,经历了几十年的打磨,可不是说模仿就能模仿得来的。
咱们先看看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分离到做成磁体,想由美国自己重新弄一份完整的流程,起码得十年时间,还得投上几百亿,环保审批都几次卡住过不去。更令人头疼的是人才问题,中国有几百万成熟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美方的工厂现在连找替代退休技工的人都难啊,生产线都建好啦,可没人愿意上岗。
死穴三:靠不住的伙伴关系,那个“院墙高筑”的联盟,竟然也倒塌了。
美国打算搞“院墙高筑”的战略,想拉着盟友一块儿卡中国,可那些盟友可不是傻子。德国车企一半的市场在中国,日本电子产业也靠中国的稀土,要是真的为了美国的利益牺牲自己,谁受得了?
更要命的是,美国越限制,中国越得自己搞技术创新。之前还想着买美国的技术,现在被逼得只得走自主研发的路。一旦研发出突破,美国的技术垄断就宣告彻底没戏了。就像是5G那会儿,美国一开始封锁我们,可如今我们反倒变成了全球的领导者。
归根结底,这场中美贸易和关税的较量,变成了供应链的较量。比的不是谁拳头更硬,而是谁更能挺得住、这成本怎么算得更准。
要追求“绝对安全”,美国得付出牺牲效率和成本的代价,结果就是军工业的价格上涨,民用产业受影响,盟友也变得不太团结。反过来看,中国则是精准打击军工,把民用市场放开,既保证了安全,又不失利益,成本还低,又灵活得很。
五角大楼那里可用的稀土储备顶多撑几个月,而咱中国的稀土加工技术可是世界第一的水平。要在美国建个磁铁厂得十年光景,反观中国,随时都能调整出口策略,掌控主动权。
这么一看,美国拼命推“断然式”脱钩,说白了也不是啥高明的策略,更像是一种注定会自找麻烦的盲目冲动。时间拖久了,美国的军工就会走下坡,军事霸权也会失去,那可是对中国有大好处,连全世界都在为此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