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真有意思。
我刚看到一条新闻,说陕西有个叫勉县的地方,搞了个不动产登记的“服务升级”。说白了,就是以前你贷款买套新房,得先办房本,再拿房本去办抵押,来来回回跑断腿;现在呢,俩事儿合成一个事儿了,一个窗口一次搞定。新闻里那位刚办完业务的李女士,拿着证,高兴得跟中了彩票似的,说“实在太省事了!”
我看到这儿,第一反应不是跟着鼓掌,而是心里“咦?”了一声。
你琢磨琢磨,这事儿的荒诞之处在哪儿?
不在于现在有多方便,而在于我们竟然需要把“一件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事”,当成一个天大的创新和恩惠来庆祝。
买房,贷款,抵押。这本来就是一笔交易里的连环动作,一根绳上的仨蚂蚱。我拿钱找开发商买你的房,钱不够,找银行借,银行说行,但你得把房子押我这儿。这逻辑清晰得就像一加一等于二。可到了执行层面,怎么就变成了你得先证明“一加一”,再跑另一个部门去证明“等于二”呢?
这感觉就像什么?就像你去饭馆点了一盘宫保鸡丁,厨子先把一盘炒好的鸡丁端给你,然后让你自己拿着这盘鸡丁,跑到后厨另一个窗口,排队,让另一个师傅给你浇上宫保汁。等你折腾完回到座位,鸡丁都凉了。这时候老板过来拍拍你肩膀,说我们改革了,下回你来,鸡丁和汁儿能在一个盘子里端上来了!你是不是得感动得热泪盈眶,夸他是餐饮界的天才?
荒谬不?
那位李女士的喜悦,我百分之百相信是真诚的。但那不是一种“哇,我享受到了超值服务”的惊喜,那是一种“天呐,我终于从那套折磨人的流程里解脱了”的如释重负。这两种高兴,分量可完全不一样。
这事儿的关键在哪儿呢?不在于技术,什么“平台升级改造”、“新增业务模块”,这些都是术的层面,是工具。只要想做,今天中国任何一个县城的技术团队,都能在一周内搞定。
关键在那堵看不见的墙。
咱们的很多机构,内部那部门墙,比什么墙都厚。负责转移登记的,是A部门,他们的任务就是确认房子从开发商名下转到你名下,给你发个证。他们的KPI,是发的证不出错,流程合规。至于你拿到证下一步要干嘛,对不起,不归我管。
负责抵押登记的,是B部门,可能是银行指定的,也可能是另一个窗口。他们的任务,是确认你已经拿到了房本,然后再把这个房本“锁”上,打上银行的标签。他们的KPI,是抵押手续完整,银行的钱有保障。至于你为了拿到这个房本来回跑了多少趟,对不起,也跟他们没半毛钱关系。
A和B,在同一个大楼里办公,甚至就是隔壁工位,但他们之间隔着一道“楚河汉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格子里,完成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工作。谁都不愿意,或者说,谁都没有动力去捅破那层窗户纸,问一句:“嘿,哥们儿,咱俩这事儿能不能凑一块儿办了?”
因为凑一块儿办,就意味着流程要重塑,责任要重新划分,系统要对接,档案要合并。这多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老百姓跑腿又不算我的工作量。这就是典型的“筒仓效应”,一个公司,一个机构,内部各自为政,像一个个独立的谷仓,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勉县这个事儿,真正值得说道说道的,不是那个“合并办理”的结果,而是那个“决定合并”的动作。这意味着,终于有个人,可能是个领导,也可能是个想干事儿的小兵,站出来说:“这不扯淡吗?让老百姓当传球的,咱们在原地坐着,凭什么?”
这个“凭什么”,才是捅破那堵墙的第一声呐喊。
这让我想起以前办过的一个事儿。那会儿要办个证明,需要A部门盖章,B部门盖章,C|部门盖章。我拿着表,在A盖完了,兴冲冲跑到B,B窗口的大姐眼皮都不抬:“你这不行,得先去C盖。” 我说:“可流程单上写着先B后C啊?” 大姐说:“那是以前,我们内部规定改了,单子没来得及换。去C。”
行,我去C。C窗口的小哥一看:“哟,你这得先有A和B的章我才能盖啊。” 我当时就炸了,我说B让我先来找你!小哥两手一摊:“那是B的事儿,我的规定就是这样,A和B的章不齐,我盖了,出了问题算谁的?”
你看,每个人都“在理”,每个人都“按规定办事”。唯一不合理的是,我这个办事人,像个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一下午的时间,就在两个相距不到五十米的窗口之间反复折返跑。
最后怎么解决的?我把A、B、C三个部门的人,拉了个微信群。
说白了,我替他们干了本该由他们内部协调员干的活儿。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句口号喊了多少年了,喊得都快包浆了。但很多时候,数据为什么跑不起来?就是因为控制数据的那些人,脑子里的那堵墙没拆。他们总觉得,我的数据是我的,你的数据是你的,咱俩的数据要“通”,得打报告、走流程、签协议,麻烦得要死。
所以,勉县这件事,本质上是一次“脑内革命”。它证明了,只要管理者愿意把“用户的体验”而不是“部门的便利”放在第一位,很多看似无解的难题,其实解决起来屁大点事。
而且,你再往深了想,这事儿还不只是方便了老百姓。新闻里提了一句,“有效降低了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这句才是说给内行听的。
你想想,在原来的流程里,存在一个时间差。购房者拿到房本了,到他去办抵押登记之间,有几天甚至一周的“空窗期”。在这个空窗期里,理论上,这个房子的产权是干净的。那这个购房者要是动了歪心思,比如拿这个刚到手的房本,再去搞个别的抵押借款,甚至一房二卖(虽然新房很难),银行是不是就傻眼了?钱借出去了,抵押物却出了问题。
现在“合并办理”,转移和抵押同步进行。你拿到房本的那一刻,上面就已经刻着银行的名字了。这个“空窗期”被消灭了,银行的风险瞬间归零。这对银行来说,心里的石头也算落了地。
所以你看,这改革,一箭三雕。老百姓省事,政府提效,银行安心。皆大欢喜。
但咱也别高兴得太早。新闻最后说,这业务办了34笔。
34笔,对于一个县城来说,是个不错的开始。但它到底会成为一个常态,还是成为年终报告里那个“改革亮点”的点缀?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真正的改革,不是搞一两个“盆景式”的样板工程,让大家参观学习、拍照留念。而是要把这种“把方便留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的思维,变成每一个窗口、每一个办事人员的肌肉记忆。
当有一天,我们不再为“两证联办”这种事感到新奇,不再把“一次办结”当成新闻来报道,那才说明,社会的治理水平,真的上了一个台阶。
就像我们现在不会为“网上购物能送货上门”而惊叹一样,因为它已经成了理所应当的日常。
说到底,所有的“放管服”,最终落到实处,就是一句话:能不能把对面那个来办事的人,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流程单上的“申请人”,一个需要你“管理”和“审查”的对象。
他可能刚加完班,可能家里孩子在哭闹,可能为了凑首付掏空了六个钱包。他来这里,不是来体验你设计的复杂关卡的,他就是想安安稳稳地,把那个写着自己名字的房本,早点拿到手。
就这么简单。
勉县这事儿,挺好。但它就像往一潭沉寂已久的池水里,扔了块小石子。我们看到了涟漪,也听到了响声。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这圈涟漪能扩散得再远一些,能带动整个池塘的水,都跟着流动起来。
这事儿你怎么看?你在办事儿的时候,遇上过哪些让你想原地爆炸的流程?评论区聊聊呗,看看谁的故事更“精彩”。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