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没正式谈,一坐下就吵起来了——这回中欧在布鲁塞尔的对话,真没让人失望,火药味十足。
周四那天,比利时首都的会议室里,中国代表团和欧洲议会议员面对面,这是2018年以来头一回。可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破冰”会谈,最后却吵得连门外都能听见声音。
为因为欧洲一上来就甩出三个问题,个个都踩在中方的红线上。
第一,硬要把乌克兰战争跟中国扯上关系,说中方“偏袒俄罗斯”,还暗示我们该“调整对俄合作节奏”。
可事实呢?中国从没给俄乌任何一方送过一枪一弹。相反,我们牵头搞了快十轮多边和谈,光人道援助就砸了5个多亿人民币。所谓“偏袒”,不过是欧洲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别人身上罢了。
第二,欧洲议员坚持说北约是“欧洲安全的基石”,还指望中方点头认可。
但苏联都解体三十多年了,北约不但没解散,反而东扩五次,把军事前沿推到俄罗斯家门口。从南联盟到阿富汗,它留下的不是和平,是一地鸡毛。中方质疑的不是欧洲要安全,而是这种靠拉帮结派、制造对立换来的“安全”,到底能撑多久?
第三,又绕回老问题——台湾。
欧洲嘴上说尊重一个中国原则,话里却总想给台湾“留点空间”,甚至希望中方“放宽对台交流”。可联合国2758号决议写得明明白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去年底欧洲议会搞涉台决议,中方当场驳回;这次再提,无非是想把台海问题国际化,把手伸进中国内政。这事儿,没得谈。
面对这三条,中方态度干脆:不认、不接、不让。
不是中方固执,而是这些事关核心利益和长期原则。台湾问题碰不得,安全观分歧绕不开,对乌立场也经得起事实检验。每一条背后,都是反复掂量过的底线。
有意思的是,尽管吵成这样,欧洲议员恩金·埃罗格鲁还是定了11月访华。
这说明什么?说明双方心里都清楚:关上门,对谁都没好处。
中欧之间不只有分歧。
2025年头三个季度,双边贸易额高达4.2万亿人民币。德国新能源车对华出口涨了12%,法国葡萄酒多卖了8%。大众在合肥的新电池厂已经开始试产,道达尔和中国企业在甘肃的光伏项目也落地了。这些真金白银的合作,比会议室里的争吵更真实、更有力。
下个月那位议员来华,大概率还得掰扯这三件事。但要是他能去工厂转转、跟企业聊聊,或许会明白:合作不是施舍,而是彼此需要。
这次争吵不是意外,而是两种视角、两种逻辑的正面碰撞。
欧洲想用“价值观”框住中国,中国则坚持用事实和原则说话。
分歧短期内消不了,但只要对话的门还开着,就有机会找到“软着陆”的地方。
全球经济还在爬坡,气候危机火烧眉毛,这时候最不需要的,就是互相设障。
能谈,就别急着翻脸;能做,就别光说不练。
这世界已经够乱了,中欧要是真能放下一点执念,多干点实事,不光自己受益,全世界也能松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