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情报部门爆料:俄军防空部队拦截率明显升,中国民用雷达直接上阵?
乌克兰前线的小道消息这两天炸开了锅——侦察兵盯着雷达回波,发现对面俄军拦下无人机的速度跟之前判若两军,几乎弹指间就能把来袭目标拍下来。说到底,拦截率突然往上蹿,可不是乌方随口一说:过去几个星期里,被击落的无人机一下子攒到500架,数字摆在那儿,没人好意思装作没看见。
追着这股子“怎么回事儿”的好奇心,乌克兰情报部门顺藤摸瓜,最后找到了一块印着“Made in China”的设备——来自凡双科技有限公司的两台民用反无人机雷达,型号分别叫 FSTH-LD02 和 FSTH-LD03。谁能想到,一套平时给机场、港口看家护院的小玩意儿,此刻正支在顿巴斯一线,帮着俄军当千里眼。
先说那支“变得神准”的部队。文件里写得清清楚楚:它隶属第11军团第22防空导弹团,人马分布在俄罗斯本土和东线要地。之前他们也防过几架无人机,可漏网的不少,后方燃油库被炸得鸡飞狗跳。现在有了这两台设备,七成以上的来袭目标还没摸到交火圈就被点名,损失明显收缩。
聊聊这两台雷达本身。FSTH-LD02能盯住0.01 ㎡的小目标,探测半径10 公里,误差大概5 米;兄弟型号 FSTH-LD03 把视野拉到15 公里,对精度稍做让步,漂在 10 米 左右。别看它们挂着“民用”标签,核心可是有源相控阵天线,再配上AI识别,等同给炮兵配了高倍镜,目标一旦冒尖儿,就很难再蹦跶。
价格也很香。官网挂出的标牌是22万美元一套,跟动辄上百万美元一发的防空导弹比,差价没法再直观——一边是一辆代步小轿车的钱,一边是一栋大房子的预算。还有重量:不同版本只有 50-100 公斤,四五个人、乃至一台皮卡就能拉着跑,打完就换地方,灵活度正合当下火线条件。
说起来,俄乌双方爱用中国货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两边就把大疆的航拍机改成自杀式飞行器,几百美元一次投入,小伤换大痛,谁都舍得。后来中国对无人机出口加了管子,这条路暂时堵住;可反无人机系统并不在限制名单里,只要掏得起钱,全球买家都能下单。换句话讲,乌方口口声声的“军援”指控,到底有没有证据,还真得留给时间去检验。
有人问:既然是民用货,怎么就能拉到前线当主力?答案无非两点——性价比和适配性。俄军账本紧张是老问题,能用一份预算买到“够用”的装备,谁又愿意咬牙上最贵那档?早些时候,俄军还批量买过中国三轮车拉弹药,理由同样朴素:便宜好使。如今把民用雷达搬上阵地,也算是“发现便宜,再次下单”的延续。
放大到更宏观的视角,许多国际买家看待“中国制造”一向直奔“便宜量多、性能不差”。国内拿来当入门级的东西,到了海外市场常常就能被捧成“先进代表”。这不光出现在军事领域——美国商户同样打开网店就能把这类雷达订到自家仓库,只要手续合规,没有人会拦。
当然,乌克兰那边依旧紧盯着这块“跨国采购”名录,企图把它当成“北京暗中出手”的旁证。中方此前已多次回应:民企自由交易不等同官方军援,何况若真有大规模援助,战场走势未必还是现在这副胶着模样。换句话说,舆论战里的水分有多少,大家心里有杆秤。
信息最后落点,还是回到这两台雷达身上——它们既没改变战局大势,也让人看清一点:在烧钱速度惊人的现代战场,谁能把“低成本+可迁移”做到极致,谁就多一分底气。于是,一段看似寻常的民用技术漂洋过海,到前线摸爬滚打,成了最新注脚。未来战火如何蔓延没人敢打包票,但技术平权把“性价比”推上前台,大概已是挡不住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