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上午,解放军戚继光舰、沂蒙山舰编队驶离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关键节点,一名52岁美籍韩裔工程师在周边禁飞区违规放飞无人机,被香港警方当场控制逮捕。
这起看似“违反空域规定”的个案,因涉事者的特殊身份、精准的时间点,再度让公众联想到美国情报活动的惯用套路,背后潜藏的国家安全隐忧引发高度关注 。
事件还原:敏感时空的“违规飞行”
据光明网10月3日报道,当天上午10时许,完成香港访问任务的戚继光舰(舷号83)、沂蒙山舰(舷号988)编队正经维多利亚港离港,前往柬埔寨、泰国、新加坡开展军事交流活动。
这两艘舰艇均为我国海军主力舰船,其中戚继光舰是吨位最大的现代化专业训练舰,沂蒙山舰则具备立体登陆作战等多重使命能力,编队动向本身具有高度军事敏感性 。
上午10时24分,香港警方接到报案:香港文化中心附近空域——已被明确划定为禁飞区的区域,出现非法无人机飞行。
警方迅速赶赴现场,将操控无人机的男子当场控制。经初步调查,涉事男子为美籍韩裔,在港从事工程师职业,目前已因违反无人机使用相关规定被依法逮捕,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自2022年实施《小型无人机令》以来,对军事目标、重要设施周边空域管控极为严格,明确规定未经授权进入禁飞区者,最高可处10万港元罚款及两年监禁。
此前2025年7月山东舰访港期间,就曾有本地男子因违规航拍被判刑,足见相关法规的刚性执行力度。
暗线追问:美式“间谍套路”的熟悉影子
尽管目前警方暂以“违规使用无人机”立案,但涉事事件中的多重“巧合”,与美国情报机关的传统操作手法高度吻合。
从“身份伪装”来看,美国情报机构向来擅长利用“专业人士”身份作掩护。2013年破获的侯某某间谍案中,美方以“咨询公司职员”身份接近我国国防军工涉密人员,通过金钱诱惑、人身胁迫策反情报;
更早的1954年“雷德蒙间谍窝案”中,美中情局间谍甚至以“冰淇淋机推销员”身份在上海建立情报网络 。此次涉事者的“美籍韩裔工程师”身份,与这类“非官方掩护”模式如出一辙。
从“技术工具”来看,无人机早已成为美国情报收集的核心装备。2025年8月至9月,美军先后在冲绳嘉手纳基地、韩国群山空军基地“无限期部署”MQ-9“死神”无人机,明确宣称其用途是“监视中国海洋活动”。
这类无人机可搭载高清传感器、合成孔径雷达,能持续传输军事目标细节信息,而此次涉事无人机虽未披露型号,但在军舰编队离港时的“定点飞行”,与专业侦察行为的特征高度重合 。
从“行动时机”来看,美方对我国军事力量动向的“紧盯”早有先例。此次选择舰艇编队离港的精准时刻,在军事目标最活跃的空域开展活动,绝非偶然。
正如国家安全机关此前警示,境外情报机构常利用重大军事活动、装备调动等时机,通过低空侦察、近距离拍摄等方式窃取敏感信息,而无人机因隐蔽性强成为首选工具 。
本文基于光明网、环球网等公开报道信息进行分析,涉事者具体动机以香港警方最终调查结果为准,相关关联分析不代表对事件性质的最终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