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去小学当副校长?我第一反应是,这帮孩子以后上体育课,是不是连大气都不敢喘了?
这消息刚出来的时候,我正刷着手机,差点以为是什么新编的段子。吴敏霞,那可是吴敏霞。一个名字就代表了中国跳水十几年辉煌的人,现在要去管一群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这跨度,比从十米台跳下去还大。
上海徐汇区这所新开的“上海宋庆龄学校附属徐汇实验小学”,看架势是要搞点大事情。他们的副校长名单,除了吴敏霞,还请来了中科院院士樊春海、指挥家汤沐海。好家伙,这阵仗拉出来,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要组建什么“最强大脑”去参加世界级竞赛,结果人家只是办个小学。
可吴敏霞这三个字,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分量太重了。那张永远冷静的脸,起跳前深呼吸的眼神,入水时几乎看不见的水花。从2001年到2016年,整整五个奥运周期,获得了五块金牌,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在她最该谈恋爱、逛街的年纪,她每天的生活就是训练馆和宿舍两点一线,面对的是冰冷的水和无尽的重复。
跳水这运动,残酷得很。它不像球类项目,输了还能骂骂咧咧找回场子。跳板上就你一个人,成败都在零点几秒,全世界都盯着你,连个商量的余地都没有。这种长年累月在高压下磨练出的心性,恐怕是许多人一辈子都体会不到的。
说白了,现在当爹妈的有多卷,大家心里都有数。各种培训班、补习课,把孩子的时间表塞得满满当当。前阵子不是还有报告说,现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达标率和心理健康问题都挺让人揪心的吗?你再回头看学校的这个操作,就有点意思了。
有搞教育的朋友私下聊起这事,说这其实是在给“体育”这两个字正名。在很多学校和家长眼里,体育课就是“副科”,随时能被主科占用的那种。但吴敏霞的到来,就像一个强烈的信号:体育,不只是跑跑步、跳跳远那么简单,它关乎意志、品格和面对挫折的能力。
当然了,肯定有人心里犯嘀咕,这不就是个挂名的“吉祥物”吗?面子工程?或许有那么点意思。可即便只是挂个名,一个活生生的、靠着坚韧和汗水站上世界之巅的榜样,每天就在孩子们眼前晃悠,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能比讲一百遍大道理都管用。
这背后的大环境是“双减”政策。国家层面都在给孩子们减负,希望他们能全面发展。这时候,学校把院士、奥运冠军、艺术家请进校园,无疑是对这种导向最直接的回应。他们不是要培养下一个吴敏霞,而是想告诉孩子们,人生的跑道有很多条,不是只有考高分那一条路才算成功。
金牌是实打实的,往那一摆,金光闪闪,谁都看得见。可育人这活儿,是个慢功夫,是春风化雨,甚至可能你付出了很多,短期内也看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成果”。这笔投入产出比不那么划算的“买卖”,不知道吴敏霞自己想明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