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真龙天子?"身着富商服饰的中年男子轻抚胡须,目光如炬地盯着眼前的书生,笑容中暗藏杀机。
凉亭内瞬间鸦雀无声,知府李明远的手掌已被冷汗浸湿,张院长面如死灰,悄悄闭上双眼不忍看接下来的惨剧。
方正泽握书的手微微发颤,他意识到眼前这位"富商"绝非寻常,这个问题更是暗藏玄机——在满清统治下,"真龙天子"四字即是性命攸关的试探。
一步错,不仅自己命绝于此,恐连累书院上下、家人亲友皆难逃厄运。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这位饱读诗书的苏州才子,究竟能否凭三言妙语,在刀尖上起舞,保全自己与众人的前程?
01
乾隆十三年春,杭州西湖畔的总督府内一片忙碌。
江南总督跪在地上,额头冷汗涔涔,小心翼翼地递上一份地图。
"陛下,这是江南各府县的详细地图,臣已在上面标注了必游之处。"
坐在主位上的乾隆皇帝随手接过地图,轻轻点头,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免礼平身,此次微服私访,朕要亲眼看看这繁华的江南,尤其是那些才子云集之地。"
乾隆抚摸着细密的胡须,目光在地图上的一个地方停留片刻。
"苏州,自古多才子,文风鼎盛,朕倒是想去看看。"
总督额头冒汗,连忙奏道:"陛下明鉴,苏州确实人才辈出,只是…"
"只是什么?"乾隆目光骤然锐利。
总督不敢直视龙颜,低着头道:"苏州文人…颇有几分傲气,诗文中时有微词,恐对陛下不敬。"
乾隆闻言非但不怒,反而笑了起来。
"正因如此,朕才要亲自去看看,这些读书人肚子里装的究竟是圣贤之道,还是狂妄之词。"
说着,乾隆的眼中闪过一丝危险的光芒。
"让苏州知府李明远明日亲自来接朕,不得走漏风声。"
总督连连叩首:"臣遵旨,必定密不发声。"
第二日清晨,一行人悄悄出了总督府。
乾隆换下了龙袍,身着富商锦衣,由几名侍卫扮作随从护卫,在苏州知府李明远的引领下,低调前往苏州。
马车上,李明远忐忑不安,额头不时冒出冷汗。
"陛下,前方就是苏州城了,以陛下的圣明,定能体察到江南百姓的安居乐业。"
乾隆掀开车帘,看着远处巍峨的城墙,微微颔首。
"听说苏州城内有座明理书院,培养了不少才子,朕先去看看。"
李明远心中一紧,连忙说道:"明理书院确实名声在外,只是那里的学子多有傲气,恐冒犯龙颜。"
乾隆瞥了他一眼,冷笑道:"难不成苏州城的读书人,连句实话都不敢说了?"
李明远慌忙低头:"臣不敢,只是担心…"
"不必多言,"乾隆打断了他,"朕就是要看看这些才子的真实面目。"
李明远不敢再劝,只得默默擦拭额头的汗珠,心中暗自祈祷一切平安。
入城后,一行人穿过繁华的街市,不时停下来观察百姓的生活。
乾隆对苏州的繁荣景象颇为满意,但眼中时而闪过锐利的审视光芒。
"这苏州城确实富庶,百姓看起来也安居乐业,李爱卿治理有方啊。"
李明远连忙叩首:"全赖陛下圣明,臣不敢居功。"
乾隆笑而不语,目光扫过街边一处书铺,见几名书生正在热烈讨论诗文。
"走,朕倒要听听这些读书人在谈论什么。"
李明远暗叫不好,赶忙跟上。
书铺内,几名年轻书生正激烈辩论着近来的时政。
"自从新皇登基,确实整饬吏治,但那些贪官污吏不还是照样横行乡里?"一名瘦削书生愤愤道。
另一名书生压低声音:"小声些,莫要招来祸端。"
瘦削书生不以为然:"我又没说什么,难道连议论朝政都不可以了?"
乾隆站在书架后,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离开书铺后,乾隆对李明远道:"看来苏州的读书人确实口无遮拦,言语中颇有微词啊。"
李明远冷汗直流:"陛下息怒,这些不过是无知小民,不懂朝廷大事。"
乾隆摆摆手:"朕何时说要怪罪了?朕倒想看看那明理书院中的才子,是否也是如此狂妄。"
言罢,一行人径直前往城东的明理书院。
行至书院门前,乾隆抬头观望。
只见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明理书院"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显然出自名家之手。
李明远上前叩门,很快有一名老者迎了出来。
"敢问这位大人是?"老者拱手问道。
李明远低声道明身份,并指了指身后的"富商",老者立刻会意,连忙躬身相迎。
"原来是京城来的赵老爷,鄙人张元德,是这明理书院的山长,快请进。"
乾隆微微点头,装作一副富商的模样,与张院长寒暄几句,随即踏入书院大门。
书院内古木参天,回廊曲折,处处透着书香气息。
张院长一边引路,一边介绍书院的历史与现状。
"我们明理书院创建于明嘉靖年间,百年来培养了数百名举人进士,在江南素有声誉。"
乾隆看似随意地问道:"听说贵院有不少才子,可有特别出众的?"
张院长眼睛一亮:"确有几位俊才,其中方正泽方先生尤为突出,只是命途坎坷,屡试不第。"
乾隆饶有兴趣:"哦?此人现在何处?"
张院长指向远处湖边的凉亭:"就在那湖畔读书,此子学识渊博,只是性子耿直,有时言辞过于直率。"
乾隆闻言目光一闪,微微颔首。
"正好朕也爱好诗文,不如去与他聊聊。"
李明远听出了皇帝的意思,额头的汗珠顿时大了几分。
张院长不知就里,欣然应允:"方先生确实是个好谈客,与赵老爷一见如故,定能相谈甚欢。"
一行人缓步走向湖畔凉亭,远远望去,只见一名青衣书生正专注地读着书,神情专注,对周围的喧嚣似乎全然不觉。
02
春日的阳光透过湖畔柳树的枝叶,洒在凉亭内方正泽的书页上。
方正泽全神贯注地阅读着手中的《资治通鉴》,眉头微蹙,时而做些批注。
他二十四岁的脸庞略显清瘦,却掩不住眉宇间的英气,一双眼睛清澈而深邃,仿佛能看透世间百态。
自幼饱读诗书的他,本应早已金榜题名,可命运弄人,他连续三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
家中日渐窘迫的经济状况迫使他在明理书院做了塾师,教授富家子弟,勉强维持生计。
正当他沉浸在古人智慧中时,一阵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方正泽抬头望去,只见书院的张院长领着一群人朝凉亭走来,为首的是一位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身着富商锦衣,眉目间却透着一股常人难有的威严。
方正泽放下书卷,起身欲迎,却见那中年男子率先开口。
"这位先生好定力,连我们一行人经过都不为所动。"
中年男子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仿佛每个字都有千钧之重。
方正泽心中一动,感觉此人绝非寻常富商,但面上不露声色,只是淡淡拱手:"读书之人,当专心致志,诸位见谅。"
中年男子微微一笑,目光在方正泽的书案上扫过。
"原来是在读《资治通鉴》,好书啊,朝代兴衰,尽在其中。"
方正泽注意到他说"朝代"二字时略加重了语气,心中更加确信此人身份非凡。
"确是好书,先贤智慧,后世楷模。"
张院长连忙介绍道:"这位是方正泽,我们书院的塾师,也是我们这里最有才学的年轻人。"
又转向方正泽:"这位是从京城来的赵老爷,精通诗文,特来参观我们书院。"
方正泽恭敬地行礼:"久闻京城文风鼎盛,今日得见赵老爷,实乃三生有幸。"
乾隆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听闻江南才子如云,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他走进凉亭,目光落在方正泽的书案上。
"不知方先生可愿与我这外地人聊聊?"
方正泽虽觉此人不简单,但也不失礼数,连忙请他入座。
"赵老爷既爱诗文,请坐下一叙。"
乾隆入座后,挥手示意其他人退下,只留下李明远和几名近身侍卫在不远处守候。
张院长识趣地告退,心中却为方正泽捏了一把汗,暗自祈祷他能言辞谨慎。
凉亭内只剩下乾隆和方正泽两人,微风拂过湖面,带来阵阵清凉。
乾隆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目光中带着几分试探。
"方先生博览群书,不知对《资治通鉴》有何见解?"
方正泽将书本合起,思索片刻后答道:"通鉴记载千年兴衰,臣以为其中道理不外乎两点:其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其二,失民心者失天下。"
乾隆眉头微皱:"方先生此言太过简单了吧?朝代更迭,岂是一言可概之。"
方正泽不卑不亢:"简单之理往往最为深刻,明君若能常怀'民为邦本'四字,便是最好的治国之道。"
乾隆听罢,既欣赏方正泽的才学与胆识,又对他直言不讳的态度感到几分不悦。
"你这般年纪轻轻,就对治国之道如此了解?"
方正泽神色平静:"不敢妄言治国,只是读书有感,献丑之言,还请赵老爷见谅。"
乾隆暗暗点头,又故意话锋一转。
"听说江南文人多有不满,认为当今天子不如前朝,方先生以为然否?"
凉亭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方正泽心头一凛,意识到这个问题暗藏机锋。
远处的李明远闻言,心脏几乎停止跳动,手心全是冷汗。
方正泽稳了稳心神,面不改色:"天子之贤,非我等平民可妄议,但历代圣君,大多能纳谏如流,知民间疾苦。"
乾隆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那依方先生看,何谓贤君?"
方正泽从容答道:"为政以德,执政以民,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此乃贤君也。"
乾隆听罢,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方先生言辞恳切,倒也不失为忠言。"
方正泽谦虚地一笑:"赵老爷过奖了,不过是读书所得,不足为训。"
两人就这样你来我往,从古代治国之道聊到当下民生百态,又谈及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方正泽渊博的学识和清晰的思路让乾隆越发欣赏,而乾隆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权威气度和独特见解,也让方正泽越发确信,眼前这位"赵老爷"绝非普通商人。
交谈中,方正泽不卑不亢,言辞恳切却又不失分寸,让乾隆颇感惊讶。
在江南行程中,他见过太多要么阿谀奉承、要么忐忑不安的文人,像方正泽这样既有胆识又有才学的年轻人实属罕见。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乾隆心中逐渐成形——他要进一步试探这位年轻才子,看看他究竟是真才实学,还是口舌之利。
03
凉亭内,乾隆与方正泽的谈话已持续了近两个时辰,双方都颇感兴趣,不知疲倦。
李明远站在远处,内心焦虑不已,既害怕方正泽言辞冒犯圣上,又担心皇帝兴致太高,耽误了之后的行程。
乾隆似乎看穿了李明远的心思,转向方正泽,意味深长地说:"方先生博学多才,不知为何屡试不第?"
方正泽苦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命运使然,才学浅薄,无缘金榜。"
乾隆目光如炬:"不知方先生可有文章,能让我一观?"
方正泽略一沉思,从书案上取出一份卷册,恭敬地递给乾隆。
"此乃前些日子所作《治国策》,粗浅之见,请赵老爷指正。"
乾隆接过卷册,展开细读,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
卷中所论,涉及吏治民生、兵农赋税等各个方面,字里行间既有对现状的担忧,也有对改革的建议,犀利而不失分寸,大胆却又合乎情理。
读完全文,乾隆深深看了方正泽一眼:"方先生此文,可谓直抒己见,不拘于俗。"
方正泽低头行礼:"惶恐,若有冒犯之处,望赵老爷海涵。"
乾隆将文章卷好,收入袖中:"此文甚好,我且收下,日后或可推荐给朝中贵人一观。"
方正泽惊讶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喜悦,随即又归于平静:"多谢赵老爷抬爱,草民惶恐。"
乾隆站起身,走到湖边,方正泽连忙跟上。
春风拂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远处垂柳随风摇曳,景色宜人。
"江南果然是个好地方,山水如画,人才辈出。"乾隆感叹道。
方正泽点头应和:"苏州虽小,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誉,确是难得的福地。"
乾隆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只可惜,人才难得重用啊。"
方正泽心中一动,隐约感觉到对方话中有话。
"赵老爷此言何意?"
乾隆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方先生可曾想过入京为官?"
方正泽一怔,随即苦笑:"草民尚未中举,何谈入京为官?"
乾隆意味深长地说:"若有机会,你可愿意?"
方正泽心中掀起波澜,但面上不动声色:"为国为民,自是所愿,只是无缘无分罢了。"
乾隆点点头,不再多言,似乎在思考什么。
片刻后,他转向方正泽,语气突然严肃起来:"方先生,你可知当今圣上最重视什么?"
方正泽心头一跳,这问题太过敏感,稍有不慎就会惹祸上身。
他谨慎地回答:"草民愚见,当今圣上爱民如子,重视治国安邦,崇尚文化,尊重人才。"
乾隆深深看了他一眼,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
"方先生所言甚是,不过..."
他故意拖长语调,让方正泽心中越发紧张。
"你认为,当今皇帝可是明君?"
凉亭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远处的李明远脸色大变,张院长更是暗自捏了一把冷汗。
方正泽镇定心神,恭敬答道:"当今皇上圣明睿智,励精图治,爱民如子,诚为千古一帝。"
乾隆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但随即又问:"你这么说,可是发自内心,还是阿谀奉承?"
方正泽直视乾隆,眼神坦荡:"草民虽为平民,却也明辨是非。当今圣上继承先帝遗志,减轻赋税,整饬吏治,兴办水利,使百姓安居乐业,此乃有目共睹。"
乾隆点点头,看向远方,语气缓和:"听闻江南文人多有怨言,说当今朝廷压制言论,不如前朝开明,方先生以为然否?"
方正泽察觉到这是个极其危险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落入话中陷阱。
他稳了稳心神,恭敬答道:"草民愚见,历朝历代皆有盛衰,政治开明与否,不在于言论多寡,而在于民生福祉。当今圣上励精图治,民生渐好,此乃实事。"
乾隆闻言,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但眼中的试探之意却未减。
"方先生此言颇有见地,不过我还有一问,不知先生可敢直言。"
方正泽心中警铃大作,但表面上仍然平静如常:"请赵老爷明示。"
乾隆看着他,一字一顿地问:"你对满汉之别,有何看法?"
凉亭内的气氛顿时凝固,远处的李明远面色惨白,恨不得冲上来制止这个危险的话题。
方正泽心跳加速,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个问题太过敏感,在清朝统治下,汉人对满族统治的态度是极易惹祸上身的话题。
方正泽深呼一口气,缓缓道:"天下一家,四海一家。无论满汉,皆是华夏子民,国之根本,在于兴旺;民之根本,在于安乐。国泰民安,满汉一家,共享太平。"
乾隆听罢,眼中精光闪动,似乎对这个回答既满意又有些意外。
"好一个'满汉一家',方先生此言,可见胸襟。"
方正泽不卑不亢:"草民愚见,不足为训。"
乾隆看了看天色,转向李明远:"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回府了。"
李明远如蒙大赦,连忙上前:"是,赵老爷。"
乾隆回头看向方正泽,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赏:"今日与方先生一席谈话,甚是投机,他日有暇,定当再来请教。"
方正泽恭敬行礼:"草民随时恭候赵老爷大驾。"
乾隆点点头,随即转身离去,留下方正泽站在凉亭中,若有所思。
李明远跟在乾隆身后,小声问道:"陛下,这方正泽..."
乾隆摆摆手,打断了他:"此子有才,朕甚是欣赏。"
李明远松了一口气,但又忍不住提醒:"只是此人言辞直率,恐怕..."
乾隆冷哼一声:"正因如此,才显其真才实学。这世上阿谀奉承之徒多了,像他这样敢言善谏又不失分寸的人才,反而难得。"
李明远不敢再言,只得暗自庆幸方正泽没有触怒龙颜。
乾隆走出几步,突然停下:"明日再来,朕要再试试这方正泽的才学。"
李明远心头一紧,但不敢违逆,只得应是。
回到府邸后,乾隆一直在思考白天与方正泽的对话,越想越觉此人不凡。
"难得的人才啊,朕倒要好好考验考验他。"
乾隆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
04
次日清晨,明理书院内一片宁静。
方正泽早早起床,在湖边凉亭内读书。
昨日与"赵老爷"的一番谈话,让他心中惴惴不安。
那位京城富商言谈举止非同寻常,问题更是直指要害,若非心存警惕,稍有不慎就会惹祸上身。
正思索间,张院长匆匆赶来。
"方先生,那位赵老爷又来了,还专门点名要见你!"
方正泽一惊,随即稳住心神:"院长不必惊慌,既然人家有意相谈,我自当以礼相待。"
张院长紧张地低声道:"此人来头不小,你言谈举止万要小心,切莫冒犯。"
方正泽点头致谢:"多谢院长提醒,我心中有数。"
不一会儿,乾隆在李明远的陪伴下再次来到凉亭。
方正泽起身行礼:"赵老爷大驾光临,蓬荜生辉。"
乾隆笑着摆手:"方先生不必多礼,昨日一别,朕…我竟夜难眠,还想与先生再论古今。"
方正泽注意到对方险些说出"朕"字,心中警铃大作,但面上不显。
"赵老爷雅兴甚高,草民愿奉陪。"
乾隆示意李明远退下,自己在石凳上坐下。
李明远虽担忧,但不敢违抗,只得退到远处守候。
凉亭内又只剩下乾隆和方正泽两人。
乾隆看着湖面,悠然道:"昨夜我读了方先生的《治国策》,甚是佩服,不知先生可有其他文章?"
方正泽谦虚道:"草民才疏学浅,文章粗陋,不足挂齿。"
乾隆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方先生太过谦虚了,你的文章直抒己见,不落俗套,实属难得。"
他话锋一转:"不知方先生对当今朝政,有何看法?"
方正泽心中一凛,这问题实在太过敏感。
"草民井底之蛙,不敢妄议朝政。"
乾隆不依不饶:"方先生博览群书,见解独到,何必推辞?我只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不会外传。"
方正泽思索片刻,决定谨慎作答:"草民以为,当今朝政日趋完善,圣上勤政爱民,只是地方官吏良莠不齐,民间疾苦难以上达天听。"
乾隆目光一闪:"具体说说,哪些疾苦?"
方正泽斟酌着用词:"比如赋税虽有定额,但地方上常有额外征收;又如水利工程虽有拨款,但实际修建时偷工减料;还有科举取士,本应唯才是举,却时有关节请托之事。"
乾隆脸色微沉:"方先生此言可有实证?"
方正泽不卑不亢:"草民所言,皆是见闻所得,若有不实,甘愿受罚。"
乾隆沉默片刻,突然笑道:"方先生敢言直谏,实属难得。若有机会入朝为官,你可愿意?"
方正泽再次被问及此事,心中不由得一动。
"为国为民,自是所愿,只是草民未曾高中,何德何能入朝为官?"
乾隆意味深长地说:"若有圣旨特召,破格提拔呢?"
方正泽心跳加速,这话语太过直白,他越发确信眼前这位"赵老爷"绝非普通人。
"若蒙圣恩,草民定当竭尽全力,报效朝廷,不负圣恩。"
乾隆满意地点点头,又问:"若你为官,首先要做什么?"
方正泽毫不犹豫:"首先整顿吏治,减轻民间赋税,兴修水利,发展教育,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安定。"
乾隆微笑道:"好志向,不过为官之路艰险,方先生可有信心?"
方正泽坚定地说:"为国为民,虽千万人吾往矣。"
乾隆闻言大笑:"好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方先生果然胸怀大志!"
两人又谈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话题,方正泽的见解每每让乾隆眼前一亮。
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高高挂起,凉亭外的书院学生们陆续前来上课,不时好奇地看向凉亭内的二人。
乾隆注意到时间已晚,站起身道:"时候不早了,不能耽误方先生授课。"
方正泽连忙起身:"草民理应相陪,课业之事可请别人代劳。"
乾隆摆摆手:"不必了,方先生敬业爱生,实属可嘉。"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方正泽一眼:"明日一早,我还会来,希望方先生能抽空再与我谈谈。"
方正泽恭敬行礼:"草民恭候赵老爷大驾。"
乾隆点点头,转身离去。
方正泽站在原地,注视着乾隆远去的背影,心中思绪万千。
他越发确信,这位"赵老爷"绝非普通富商,很可能是朝中重臣,甚至...
方正泽不敢继续想下去,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
若真如他所想,那么这两日的谈话就不仅仅是闲聊,而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考验。
05
第三日清晨,方正泽比往常更早来到凉亭。
昨夜他几乎彻夜未眠,反复推敲与"赵老爷"的每一句对话,越想越觉不安。
张院长匆匆走来,脸色凝重:"方先生,那赵老爷今日又要来,还特意嘱咐要单独与你相谈。"
方正泽点点头:"院长不必忧心,我自会谨言慎行。"
张院长叹了口气:"方先生可知,昨日有人查证,京城根本没有什么赵姓大富商,此人身份蹊跷,你务必要小心啊!"
方正泽心头一震,但很快平静下来。
"多谢院长提醒,我心中有数。"
张院长还想说什么,但见远处乾隆一行人已经到来,只得匆匆离开。
乾隆今日身着更为华贵的衣袍,举止间的威严也更加明显,几乎不加掩饰。
方正泽心中了然,这位"赵老爷"摊牌的时刻恐怕快到了。
"赵老爷今日气度更加不凡,想必是有喜事?"方正泽起身行礼道。
乾隆笑着走进凉亭:"方先生好眼力,确有喜事,待会再告诉你。"
他挥手示意随从退下,凉亭内再次只剩下二人。
"两日交谈,朕对方先生才学愈发钦佩,今日特来告别。"
"朕"字一出,方正泽心头猛然一震,虽早有猜测,但亲耳听到仍不禁浑身一颤。
他立刻俯身下跪:"草民参见陛下,不知龙颜,罪该万死!"
乾隆微笑着扶起他:"方先生不必多礼,这两日朕微服私访,你并不知情,何罪之有?"
方正泽战战兢兢地站起,不敢直视乾隆。
"陛下微服私访,草民有眼无珠,冒犯龙颜,实在该死。"
乾隆摆摆手:"若朕要治你的罪,就不会连续三日前来与你交谈了。"
他走到湖边,看着平静的湖面,语气温和。
"这两日与你交谈,朕甚是欣赏你的才学和胆识。你敢直言进谏,又不失分寸,实属难得。"
方正泽跪在地上,不知该如何回应。
乾隆转身看向他:"起来吧,朕与你平等对话,不必拘礼。"
方正泽这才小心翼翼地站起,但依然保持着恭敬的姿态。
乾隆意味深长地看着他:"方爱卿,朕欲破格提拔你入京为官,你可愿意?"
方正泽震惊不已,没想到皇帝竟真的要提拔自己。
"草民何德何能,敢受圣恩?"
乾隆笑道:"你的才学和见识,朕已经看在眼里,这不是恩赐,而是朝廷用人之道。朕相信,你入朝为官后,定能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
方正泽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草民...草民愿为陛下效死命,为国尽忠,为民请命!"
乾隆满意地点点头:"好,三日后金殿传胪,你可直接入翰林院,为朕效力。"
方正泽再次跪下,叩首谢恩:"草民谢陛下隆恩,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望!"
乾隆亲自扶起他,语重心长地说:"朕看重你的才学和正直,希望你入朝后,仍能保持本心,不为权势所惑,不为利益所动。"
方正泽恭敬地回答:"草民定当牢记陛下教诲,勤勉为官,不负圣恩。"
乾隆点点头,脸上的笑容却渐渐消失,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不过,在此之前,朕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要考验你。"
方正泽心头一紧,预感到关键时刻已经到来。
"草民恭听圣谕。"
乾隆缓缓走到方正泽面前,目光如炬,声音低沉而有力。
"方正泽,朕问你——何为真龙天子?"
06
凉亭内的空气仿佛在这一瞬间凝固了。
方正泽只觉心脏停跳了一瞬,浑身血液冻结,脑中警铃大作。
"何为真龙天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暗藏杀机。
在满清统治下,汉人常将"真龙天子"与明朝皇帝联系起来,暗指满清是"伪龙",是对满清统治的极大不敬。
稍有不慎,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会连累整个书院上下。
远处的李明远和张院长面色惨白,大气都不敢出,仿佛已经看到一场灾难即将发生。
乾隆目光锐利如刀,紧盯着方正泽的每一个表情变化,等待着他的回答。
方正泽脑中电光火石,无数念头闪过,汗水悄然浸湿了后背。
这一刻,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问答,而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考验!
凉亭内的时间仿佛停滞,方正泽能听到自己急促的心跳声。
远处的张院长已经闭上了眼睛,不忍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惨剧。
李明远面如死灰,只觉一场血案已不可避免。
乾隆眼中的寒光越发锐利,仿佛要刺穿方正泽的灵魂。
"怎么,方爱卿无法回答吗?"
方正泽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知道,这个问题无论答与不答,都充满危险。
不答,显示怯懦,违背了自己直言敢谏的形象,恐怕皇帝会立刻收回提拔之意;
答错,触犯皇帝忌讳,轻则丢官,重则性命难保。
千钧一发之际,方正泽想起了自幼研读的经典,以及这两日与乾隆交谈的每一句话。
他深深地拜了一拜,抬起头,眼神清澈而坚定。
"陛下,草民斗胆直言——"
乾隆眯起眼睛,等待着他的回答。
方正泽神情肃穆,一字一顿地说出了那惊人的三句话:
"真者,不虚也;龙者,变化也;天子者,承天而行之人也。"
"真龙天子,当行不虚之政,随时变通,上顺天意,下达民心。"
"陛下龙颜现,微服访贤良,此真明君也。"
三句话说完,凉亭内鸦雀无声,连风声都似乎停止了。
李明远和张院长屏住呼吸,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方正泽非但没有回避这个致命问题,反而直接道破了乾隆的身份,并巧妙地将"真龙天子"解释为治国有道的明君,还当面称赞乾隆正是这样的明君。
这既没有回避问题,又不卑不亢地表达了敬意,更避开了满汉之争的敏感话题。
乾隆先是一惊,随即眼中的锐利之色渐渐融化,取而代之的是欣赏和赞叹。
"好一个'真者,不虚也'!朕微服出巡几十次,还是第一次被人如此直接道破身份,却又不失体面。"
他大笑起来,眼中充满赞赏。
"方爱卿果然才思敏捷,临危不乱,既不回避问题,又能巧妙作答,实在是难得的人才!"
方正泽这才松了一口气,但依然恭敬地跪着。
"草民冒犯圣颜,请陛下恕罪。"
乾隆亲自上前扶起他。
"方爱卿无需多礼。能在这险境之中,既不谄媚逢迎,又不失君臣大义,实乃真才子也。"
李明远和张院长这才如释重负,连忙上前跪拜行礼。
乾隆微笑着看向方正泽:"朕今日得遇方爱卿,实乃朝廷之幸,百姓之幸。三日后金殿传胪,爱卿直接入翰林院,为朕效力。"
方正泽激动得热泪盈眶:"草民谢恩,定当竭尽全力,报效朝廷,不负圣恩!"
乾隆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对李明远道:"传旨下去,三日后京城恭候方爱卿,朕要亲自主持他的任命仪式。"
李明远连连叩首:"臣遵旨。"
乾隆又转向张院长:"张院长,你们书院培养出方爱卿这样的人才,功不可没。朕今日就赏你们书院黄金百两,以资鼓励。"
张院长惊喜若狂,连忙磕头谢恩:"草民代表全院师生谢陛下隆恩!"
乾隆最后看向方正泽,意味深长地说:"方爱卿,朕很期待你入朝后的表现。希望你能一如既往,为国为民,不负朕的期望。"
方正泽恭敬地说:"草民定当铭记陛下教诲,勤勉为官,不负圣恩。"
乾隆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带着侍从离开了书院。
看着乾隆远去的背影,方正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只觉得双腿发软,几乎站立不稳。
张院长连忙上前扶住他:"方先生,你太了不起了!那三句话简直神来之笔,不仅救了你自己,还救了我们整个书院啊!"
方正泽苦笑一声:"侥幸而已,若非平日读书有素,今日恐怕难逃一劫。"
张院长感慨万千:"这就是学问的力量啊!你能在生死一线的关头,想出如此周全的对答,既显才学,又合礼法,更重要的是,让皇上感到你虽识破了他,却仍保持臣子之礼,这才是最难得的。"
方正泽点点头:"确实险之又险,若稍有不慎,今日恐怕就是我的死期了。"
张院长拍了拍他的肩膀:"方先生福缘深厚,这次不但转危为安,还得到了皇上的青睐,直接入翰林院,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啊!"
方正泽心情复杂,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即将离开家乡的不舍。
"只是不知入朝为官后,能否真的为国为民,实现自己的抱负。"
张院长意味深长地说:"方先生既有才学,又有胆识,相信定能在朝中有所作为。只是朝堂之上,波诡云谲,比今日的考验更为险恶,你务必要小心谨慎啊。"
方正泽郑重地点点头:"院长教诲,学生铭记在心。"
书院内很快传开了方正泽被皇帝破格提拔的消息,众人无不惊叹,争相前来道贺。
方正泽却异常冷静,他知道自己的仕途之路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07
三日后,京城紫禁城内金銮殿上,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任命仪式。
方正泽身着朝服,跪伏在殿下,内心激动不已。
乾隆目光慈祥,看着这位自己亲自挑选的人才。
"方正泽,才学过人,品行端正,朕特破格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望你不负朕望,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方正泽叩首谢恩:"臣谢陛下隆恩,定当竭尽全力,报效朝廷,不负圣望!"
乾隆点点头:"爱卿起身吧,从今日起,你就是朝廷重臣,朕对你寄予厚望。"
方正泽起身,恭敬地站在一旁。
乾隆又道:"爱卿初入朝堂,需熟悉朝政,朕命大学士张廷玉亲自指导你,务必尽快适应朝廷事务。"
张廷玉上前拱手:"臣遵旨,定当竭力辅导方大人。"
方正泽向张廷玉行礼:"多谢张大人指点,方某铭记于心。"
任命仪式结束后,方正泽正式入住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作为一名从未参加科举就直接入翰林院的特例,方正泽自然引起了朝中诸多大臣的关注和猜疑。
有人羡慕他的好运,有人嫉妒他的才学,更有人对他的突然提拔充满了怀疑。
面对各种目光,方正泽保持冷静,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卷入朝中的党争和明争暗斗。
他每日勤勉工作,研读奏章,草拟诏书,很快就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见解赢得了同僚的尊重。
张廷玉对他也是赞赏有加,常常将一些重要的文书交给他处理。
一日,张廷玉将方正泽叫到书房,神秘地说:"方大人,陛下对你甚是看重,今日有一项特殊任务要交给你。"
方正泽躬身听命:"大人请吩咐,下官定当竭力完成。"
张廷玉从袖中取出一份奏章:"这是西北边境送来的军情,涉及边防布置和军需调拨,陛下命你拟一道回复。"
方正泽接过奏章,仔细阅读后,思索片刻,挥笔写下了一份详尽的回复。
张廷玉看完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方大人思路清晰,对策得当,实在令人佩服。"
方正泽谦虚地说:"不过是按部就班,依据朝廷既定政策拟定回复,不敢居功。"
张廷玉摇摇头:"方大人过谦了,你的回复不仅考虑到了军情紧急,还兼顾了地方民生和朝廷财政,实属难得。"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方正泽一眼:"陛下选人果然有独到之处,方大人果真不负圣望。"
方正泽恭敬地说:"下官只是尽力而为,不敢辜负陛下的期望。"
张廷玉笑了笑:"好了,这份回复我会呈给陛下过目,相信他会很满意的。"
果然,次日朝会上,乾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表扬了方正泽。
"方爱卿虽初入朝堂,却已显露不凡才能,昨日拟的西北军情回复,条分缕析,对策得当,实属难得。"
方正泽连忙叩首:"臣不过是依据陛下旨意和朝廷政策拟定,不敢居功。"
乾隆满意地点点头:"爱卿不必过谦,朕观你才学过人,现授你参与《四库全书》编纂的重任,望你不负朕望。"
方正泽再次叩首谢恩:"臣领旨,定当竭力完成陛下交付的重任!"
从此,方正泽不仅担任翰林院编修的日常工作,还参与了浩大的《四库全书》编纂工作,日渐受到乾隆的重用。
三年后,方正泽因功升任为翰林院侍读,成为乾隆身边的重要谋士之一。
一日,乾隆在御书房召见方正泽,回忆起当年在明理书院的相遇。
"朕还记得当年问你'何为真龙天子'时,你那机智的回答。"
方正泽恭敬地说:"臣当时惶恐至极,幸得陛下不怪罪,反而提拔重用,臣感激不尽。"
乾隆笑着摇摇头:"那三句话,朕至今记忆犹新。'真者,不虚也;龙者,变化也;天子者,承天而行之人也。'说得多好啊!"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方正泽:"这三年来,你为朝廷尽心尽力,不负朕的期望,朕很欣慰。"
方正泽诚恳地说:"臣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求为陛下分忧,为国为民效力。"
乾隆点点头:"好!朕就喜欢你这份诚恳和担当。来年西巡,你随驾同行,朕要让你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方正泽激动地叩首谢恩:"臣谢陛下厚爱,定当勤勉随侍,不负圣望!"
此后,方正泽的仕途更加顺利,先后参与了多项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为乾隆朝的重要大臣之一。
每当有人问起他平步青云的秘诀,他总是笑而不答,只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而那个著名的"真龙天子"的对答,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后世之人每每谈起,无不感叹:方正泽三言,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为明理书院赢得了荣誉,更在乾隆心中种下了尊重读书人的种子,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许多政策。
一句妙对,三言珠玑,改变了一个读书人的命运,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07
多年后,年迈的方正泽告老还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明理书院。
如今的他,已是朝中重臣,功成名就,但心中始终惦记着这个给他带来转机的地方。
张院长已经过世多年,书院由他的儿子张明继续管理。
方正泽在熟悉的湖边凉亭坐下,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恍如隔世。
"大人回来了!"张明恭敬地行礼,眼中满是敬佩。
方正泽微笑着示意他坐下:"多年未归,没想到书院越发兴旺了。"
张明感慨道:"全赖大人当年的机智应对,不仅救了自己,也为书院赢得了声誉和皇恩,才有今日的兴旺。"
方正泽摇摇头:"不过是天时地利人和罢了,我只是恰好碰上了机遇。"
张明好奇地问:"大人,当年您那三句回答,真的是临时想出来的吗?"
方正泽微微一笑:"非也,那是多年读书的积累,危急关头,平日所学自然涌现。"
他指了指书院里勤奋读书的学子们:"这就是为何要读书,知识既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危难之际的救命稻草。"
张明若有所悟:"大人说得极是,我一定会告诫学子们勤奋读书,学以致用。"
方正泽满意地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
"这些年在朝中,我见多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反而更加怀念当年在书院的单纯日子。"
张明好奇地问:"大人在朝中位高权重,应该是很多人羡慕的吧?"
方正泽摇摇头,语重心长地说:"位越高,责任越大,顾虑也越多。很多时候,我反而怀念当年在这凉亭读书的日子,那时虽贫寒却自由自在。"
他看向书院中的年轻学子们:"希望这些孩子们能明白,读书不只是为了功名利禄,更是为了修身养性,增长见识。"
张明恭敬地说:"大人此言极是,我一定会谨记在心,教导学子们。"
方正泽站起身,看着这个他生命中重要的地方,眼中满是感慨。
"我决定捐资扩建书院,增设奖学金,帮助那些家境贫寒却有志向的学子。"
张明激动地跪下:"大人大恩,书院上下永世不忘!"
方正泽扶他起来:"不必如此,这是我应该做的。若非当年书院的栽培,哪有今日的我?"
离开书院前,方正泽最后一次来到那个湖边凉亭,静静地坐了很久。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如同那个命运转折的日子。
他轻声自语:"三言保全前程,却是一生的修行啊。"
方正泽站起身,迎着夕阳,缓缓走出了书院大门。
身后,是他青葱岁月的见证;前方,是他智慧人生的延续。
那三句惊世妙语,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成为后人传颂的智慧明珠。
正如他所言:"真者,不虚也;龙者,变化也;天子者,承天而行之人也。"
做人做事,真诚不虚伪,随机应变,顺应天道,方能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不仅是对"真龙天子"的诠释,更是一个读书人在危难关头,凭借智慧和学识,完美化解危机的生动写照。
一句妙对,三言珠玑,不仅救了他的性命,也成就了一段传奇人生。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智慧的光芒,在最黑暗的时刻,为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