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日内瓦和伦敦的谈判之后,中美之间的第三轮对话即将开始。然而,在谈判桌尚未摆好之际,美国财长贝森特已经对中国提出了严峻的要求:若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便会加征重税。那么,美国此举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中国会接受这一条件吗?
2023年7月21日,贝森特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特朗普政府并不急于与中国达成协议,而是希望能够拿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他还表示,打算将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问题纳入谈判议题。这番言论并不意外,特朗普此前也曾放出狠话:如果俄乌双方在50天内无法达成和平协议,就将征收100%的关税,并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显然,这些威胁的重点之一正是中国。
但问题是,购买石油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并不违反任何国际法律。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选择性价比高的石油供应商完全是正常的决策。俄罗斯和伊朗作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中国与他们建立稳定的能源合作关系,不仅是基于经济需求,也是出于战略考量。而美国所提出的“二级关税”本质上是在试图通过“长臂管辖”来干涉他国的自主决策。
事实上,这并非美国第一次采取这种手段。在前两轮谈判中,美方就借“国家安全”问题,强行将科技出口和芯片限制纳入议题。如今,他们只是换了一个话题而已。贝森特此次的“威胁”显得更加严厉,但中国方面尚未作出明确回应,显然是不希望在谈判未开始之前,就被牵着走。
另外,中国与俄罗斯和伊朗的能源合作依然稳定进行,这无疑给美方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布局带来了压力,甚至可以说让美方感到焦虑。美国清楚,仅凭自身的能源出口,难以弥补俄罗斯和伊朗退出全球市场所造成的空缺。如果中国继续坚定与俄罗斯和伊朗保持合作,那么美国的制裁就难以发挥全面效果。
于是,美国改变策略,不再直接针对俄罗斯,而是试图通过“卡住”买家的脖子,迫使其主动停止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这就是所谓的“二级制裁”真正的逻辑:让其他国家为美国达成其战略目标,而这正是中国无法接受的。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并表示将根据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归根结底,中国的合作伙伴选择标准,从来不是看别人怎么说,而是看是否符合自身的国家利益。
事实上,美国还另有企图,那就是抢占市场。就像多年来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结果反而让美国在欧洲市场占据了更大的份额。美国这套“自己可以做,别人不许做”的双重标准逻辑,根本站不住脚。更何况,特朗普还试图拉拢欧洲国家一起加入“制裁联盟”,对中国、印度和土耳其施压,这种做法在国际社会中恐怕很难获得广泛支持。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的这一操作不仅无法迫使中国屈服,反而可能引起美国盟友的不满。印度外交部已经明确表示,保障能源安全是“首要任务”,并拒绝接受双重标准。印度的智库也直言,美国的要求完全是“无法预见的压力”,不应成为决策的依据。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土耳其,尽管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但其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关系非常紧密,土耳其也没有轻易做出让步。美国对外施压看似强硬,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际基础。而金融市场的反应更加直接,特朗普放话之后,俄罗斯股市不跌反涨,卢布坚挺,油价不升反降——如果真的存在巨大的风险,市场反应不会如此。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提出的“100%二级关税”更多的是象征性的威胁,真正执行的可能性不大。更为关键的是,如果美国无法拉拢中国和土耳其,而其他国家也按照美国的意图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那么全球每天将减少470万桶石油供应,油价很可能会飙升至100美元以上,这将直接推高美国的汽油价格,打击消费者信心,并损害商业活力。
总的来说,从日内瓦到伦敦,再到即将开始的第三轮谈判,美国始终坚持自己明确的战略。然而,越是企图达成多重目标,越容易失控。中国不会因为压力而屈服,也不会被动应对。如果美国一意孤行,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最终只会错失可能达成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