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点相似之处
其实,傅作义和白崇禧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比如这三点。
其一,两人都毕业于保定军校,白崇禧属于第三期,而傅作义则是第五期,也就是说傅作义是白崇禧的学弟。
其二,两人都是各自集团里的核心人物(或者说副手)。白崇禧在桂系里是二把手中的绝对老大,而桂系的大哥则是李宗仁,大家都管他叫“李白”。
傅作义算是晋系出身的,瓢把子则是阎锡山手底下的人。虽然到了后期,傅作义实际上已经算是脱离了晋系了,但大家还是习惯把他归在阎锡山那一派。所以说,白崇禧和傅作义,从这个角度看,算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其三,都是国军里的顶尖将领。国军里似乎有不少有名的将军,比如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啥的,但遗憾的是,大部分都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最典型的例子是刘峙,他曾经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结果到后期却变成了大家都瞧不起的“草包将军”。
傅作义和白崇禧,从刚出江湖到最终归隐,名声都没有减退过,为什么会这样呢?小编觉得,这就叫“环境塑造论”。他们不仅不是蒋介石的骨干,反倒还属各自派系的领军人物,军事上的中坚力量,想要活得更壮实,只能拼命努力打拼。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嘛,刘备麾下的关张赵,为啥那么有气势?还不是因为刘备只有这几个人,搞得每个人都得拼命发挥出最大潜能,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似的,根本给不了他们偷懒的空间。这样一来,他们的真正实力就被充分挖掘出来了。
白崇禧和傅作义也是这模样,再说了,刘峙就不用提了,他可是蒋介石的嫡系,一打出了名号之后,立马就能在功劳簿上安享清闲,想躺平都行,可白崇禧和傅作义敢不敢?当然不敢!要是真让他们也躺平,意味着桂系和晋系就得跟着被吞掉,局势就乱套了。
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蒋介石看似手里有不少名将,但最终只能让杜聿明来扛大旗。原因很明确:内部的分裂跟争斗还挺激烈,蒋介石却没办法把这些力量有效地集结起来。
看到这个问题,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拿傅作义和白崇禧来比较,谁更牛呢?我觉得,这得从两个角度来分析才行!
二、作战成绩谁更出色?
既然是名将,咱们比较的点嘛,首先得说他的军事本事——光靠抽象的说法没啥用,得拿战绩来说事儿,特别是抗战和解放战争那段时间的表现。毕竟,刚开始的时候,连刘峙都是名将,这又有啥太大意义?真正的真金,还是经过战火淬炼出来的!
咱们先说说傅作义,大家都知道平型关大捷吧,不过你知道更早的“百灵庙大捷”吗?这场战斗发生在1936年,算是“绥远抗战”里面挺著名的一次战斗了。战后统计的数字是:击毙敌人300、俘虏敌人400、受伤敌人600左右,晋绥军这边伤亡也有300多人。
光看这损失数字,就能明白,傅作义这一仗打得多漂亮。蒋介石激动得直喊:“这真是我们民族复兴的起点。”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也说明“百灵庙大捷”的重要意义了!
傅作义的“绥远抗战”不仅是对日作战中首次成功收复失地的战役,还直接对张学良产生了影响。1936年11月27日,他向蒋介石递交了《援绥请缨抗敌书》,明确表示希望抗战而非内战。可是,被蒋介石拒绝了,结果就在那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
在抗战的过程中,傅作义还取得了光复五原城、反攻包头等一系列战果,敌人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在他的手里屡次遭遇挫败,损失惨重。
说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那真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咱晋察冀野战军在傅作义手里摔了个大跟头,直到朱老总赶来,局面才慢慢稳住——能让朱老总亲自出手,也就说明傅作义的军事能力有多牛了。
再看看白崇禧,抗战期间他表现得有点儿尴尬,比如著名的台儿庄大捷,真正扬名立万的其实是李宗仁,可知道的人少了点,白崇禧其实也参与了。甚至可以说,李宗仁的许多指挥,都算是白崇禧在背后操控的。
昆仑关大捷时,白崇禧担任最高指挥,亲自下到前线督战,解决当时的实际困难。在攻坚战中,日军的反斜面阵地造成了巨大伤亡,杜聿明一时间也没招儿,白总指挥果断临阵指挥,调整战术——先攻击敌人的两翼,然后把炮弹拆装运到高处,对准敌方阵地大炮猛轰,结果,日军的反斜面阵地被彻底摧毁,最终歼灭了所有敌军。
其实,大家记得更多的还是杜聿明,白崇禧到底怎么就变得那么尴尬呢?周总理一句话点破:“白健生一生自负,可就只盯着眼前的事,政治上没啥长远眼光。”
桂柳会战这事儿,证据摆在那里,日军袭击的可是白崇禧的老家广西,可偏偏白崇禧还在打小算盘,为了保存实力,拒绝配合粤军,结果导致底层的桂军士兵都怒了,纷纷要求开战,情绪激动得不得了。可白崇禧却还是硬压着不让行动,没想到他这个算盘打得太精了,反倒让日军援军迅速赶到,白崇禧一下子傻眼了。
说到解放战争那会儿,白崇禧有个毛病,就是只盯着眼前的事,没有长远打算,结果也就这么弄得没啥亮眼的战绩。唯一还能算得上机会的,就是想搞掉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可惜尽管白崇禧手里有挺大的优势,可最终还是败了……
现在可以得出个结论,傅作义的战绩明显比白崇禧强得多,尤其拿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一比,那就不言自明了,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傅作义基本上处于碾压的地位。
三、盖棺定论谁更优?
如果说战绩的比拼算是能力本身,也可以看作是在工作上的比拼,那么最终的定论,反映的其实是做人这块的功夫。这点也是衡量一位名将厉害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的隆美尔,因为他反对希特勒,才让后人对他心存敬意。
在这方面,傅作义又一次比白崇禧强出不少。
第一点:眼界。傅作义能摆脱阎锡山,跟他的视野开阔有关系,因为他看得比阎锡山更远,他明白阎和白崇禧一样,本质上都只有个人利益的军阀心态,其实蒋介石也是如此。这也就成为傅作义最终决定和平起义的重要原因。
白崇禧当时也曾有过这个机会,那是在1949年4月,为了让白崇禧从国民党中脱离出来,我方委托中间人刘仲荣传达一个信息:“既然你(白崇禧)喜欢带兵,将来可以请你继续带兵,指挥三十万国防军(毛主席说的那样)。”
白崇禧听了不太耐烦地说道:“他们(解放军)非得渡江,那就得打下去,不然还能怎么说?”
再说到白崇禧在“桂柳会战”中的惨败,何以称他为“小诸葛”?虽说白崇禧确实有点本事,但这个“小”字终究显得不够大,难以达成“诸葛亮”那样的宏伟成就啊。
第二点:识人这块,傅作义比白崇禧强多了,像陈长捷、董其武、安春山这些人,都尊敬他的话头。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傅作义懂得识人、善于用人,才成为一方领袖的。
看看白崇禧啊,既然认了李宗仁做领导,可偏偏又没有听他的话,非得跟着蒋介石跑去台湾,真是让人挺难理解的。这事儿,说到底,也能说他有自己的考虑吧。
所以啊,白崇禧到底是咋死的,到现在没人说得清楚。关于这个盖棺定论的问题,傅作义可就稳占上风,感觉跟白崇禧简直不在一个档次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