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太空的新闻有点炸锅。美国刚放出消息,说要搞新式干扰武器,目的很直接,就是针对中国卫星系统。
没过两天,中国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就因为疑似被太空碎片撞到,原定的返回时间只能往后推。
很多人觉得,这两件事放一块儿看,无非是大国在太空上较劲,美国看到中国卫星数量和技术飞速提升,生怕自己的优势被动摇,忍不住就要出招。
这事儿一发生,俄罗斯立马表态,说美国这样做有悖外空条约,会让各国关系更紧张。
中国也没闲着,外交部直接回应,反对把太空变成战场,希望大家坐下来谈谈,不要搞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
回到神舟二十号,11月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通知,说这艘飞船在准备和天宫空间站分离时,检测到疑似被厘米级的空间碎片撞击。
飞船上有三名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他们从今年4月24号就在轨工作,做材料实验、地球遥感、生物试验,原本11月6日就该回地球。
可现在,安全第一,得对飞船全方位检查一遍,确保没啥大问题,才能定下新的返回时间。
太空碎片的问题其实不分国界,轨道上飘着的垃圾超过三万块,大大小小的废弃火箭、卫星残骸全都算。中国空间站有能力主动规避大型碎片,碰到小的那就是拼运气。
其实为了应对这类风险,中国这些年下了不少功夫。早在十几年前,国内就开始建设地面雷达阵列,能追踪到厘米级别的物体,碰撞概率一算出来,空间站就能机动避让。
还有新技术,比如地面激光烧蚀碎片、用特制网捕捉碎片,这些都在试验阶段。飞船本身也做了多层防护,外壳材料里有凯夫拉,能扛住小型撞击。
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的保障也特别到位。食物储备丰富,水循环和制氧设备齐全,哪怕短时间回不了地球也不怕。他们最近还带上了热风烤箱,能在太空里烤鸡翅、牛排。
菜品接近两百种,十天一循环,有新鲜蔬菜和肉类,营养考虑得很细致。
其实这些不是近几年才有,从神舟十八号起,航天员的食物系统就不断升级,遇到突发情况也能保证体力和健康。
除了碎片防护,中国最近还公布了近地小行星防御计划,准备在2027年前验证动能撞击技术,本来是防小行星撞地球的,但要用来对付人为威胁其实也行。
如今中国卫星发射频率极高,2025年上半年就有42次发射,112个载荷升空,很多都是用来通信、遥感和情报搜集的。
美国一看,觉得压力山大,认为中国是在挑战自己的地位。可中国始终强调,太空是全人类的,主要目标还是和平利用。
太空垃圾这茬儿,中国自己也不是没犯过错。2007年中国做过反卫星试验,直接把自家卫星打成上万块小碎片,事后被全球批评。
现在反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建模型预测风险,参与碎片缓解计划。轨道越来越拥挤,像星链这样的巨型卫星网络让局面更复杂。
中国自己的卫星群也在扩张,好在他们承诺与国际组织共享碎片目录,尽量降低风险。
神舟二十号这次延期,其实反映出全球都需要更严格的规则。太空里的垃圾越多,出事的概率就越大。
美国要上马干扰系统,这玩意儿功率大,能让对方卫星信号失灵,但中国早有准备,通信系统有备份、冗余,真要出事也不至于全线瘫痪。
俄罗斯也看不下去,觉得这种互相较劲只会让局势更紧张。
中国航天这些年走得不容易,从神舟一号到现在,最重视风险防控。比如航天员在轨道上会定期演练太空碎片规避,空间站本身也能靠自动系统“躲”开风险。
出了事之后,响应特别快,从发现问题到初步评估,用不了两天,地面团队24小时轮班追踪轨道和飞船状态。
说到底,太空这块地方,谁也不能独占,也谁都逃不开风险。各国都要面对同样的问题——怎么维护安全、如何管好垃圾、怎样防止恶意竞争失控。
比起谁更强,大家更该琢磨怎么合作,把太空变成所有人受益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