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得好好看清自己的处境。如果不想把自己搞垮,就得明白一个硬道理,几百年来,你们的扩张靠的不是什么过硬的军事或技术实力,而是历史积累的体量和技术红利。几百年来,扩张看似强大,其实是借了别人的力。
当年莫斯科小公国的地盘,实在是小得可怜,在整个东斯拉夫世界里就是个不起眼的角落,还得听蒙古人的话。机会出现在蒙古逐渐衰弱的时候,俄罗斯趁着几个汗国没力气反抗,一个个地吃掉,才拼出一个看起来完整的国家。西伯利亚那片地方,环境恶劣又冷,几乎没人要,这才让俄罗斯不费力地把版图继续拉长。反观同一时期的西欧,包括法国、普鲁士,已经在训练成体系的近代陆军,后勤和火炮都有雏形,而俄罗斯还停留在贵族骑兵的老办法上,战场上就像别人换了自动挡轿车,你还骑着马。
一直拖到彼得大帝这位狠角色上台,才开始强推一系列“欧化”,逼着贵族换衣服、造船、学海军战术,这才有了一点现代化的样子。可是这些东西,本质都是跟着荷兰造船厂学的、照着英国的海军制度抄的,行政管理也是模仿西欧那一套。就像一个学生迟迟没交作业,突然把别人做好的答卷抄下来,成绩看似上去了,但积累还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那场大北方战争,硬是用几十倍的兵力和大量农奴性命换来波罗的海出口,看上去是突破,但和当时已经有专业陆军体系的瑞典相比,成本极高。
到了叶卡捷琳娜的阶段,地图上的红色一块块地往外扩,看起来更气派。可波兰当时政治体系已经失效,贵族自由否决权让议会像闲聊一样无法决策,国家空有架子没运转能力。奥斯曼的情况更惨,军备远落后于欧洲,地方势力割据,北非和东欧的控制权一天比一天松。俄罗斯在这时候介入,说是战胜敌人,不如说是接手烂摊子。和同期的英国、法国在海外殖民地的经营相比,俄罗斯的扩张缺少产业和制度支撑,更像把空房子直接收过来,却没钱装修。
进入苏联时期,才算是真正靠硬实力撑起了一个超级大国的牌子。核弹、航天、重工业,这些是能让世界紧张的技术成果。但细看来源,米格-15的心脏——涡喷发动机,是英国送的图纸照着造的;图-4轰炸机直接翻版迫降的美国B-29;大型化工生产线从德国搬来;情报部门干脆去偷先进工艺。虽然这阶段苏联的自主研发也有看点,但绝大部分资源都压在军工体系上,民生产业长期空心化。这就像一个家庭全家的钱都拿去买武器,家里连热水器都舍不得装,最终体系难以维持。等到内部经济拉垮,解体几乎是必然结果。
再看现在的俄罗斯,装备上动不动还是苏联时代的翻新货。比如坦克部队里T-72的改进型还在当主力,空军依旧靠苏-27系列的延寿版,导弹和电子设备不成规模换新。对比同样继承冷战遗产的美国,人家F-35已经形成批量服役,第四代、第五代装备体系并行,俄罗斯这边仍然是旧底盘换新漆的节奏。打乌克兰的战场上,这个差距就很明显——精确制导和信息化完全跟不上,兵力的消耗换不来稳定的推进,消耗战变成了拖累自己的负担。
综合起来,俄罗斯眼下要稳住,不是再去琢磨哪块地盘能拿,而是先补上工业和技术的短板。没有新生产力支撑,军队再大的规模也是空架子。如果真想打持久战,就得先把家底做实,这样才能在和别人“掰手腕”的时候,力量不是虚的,而是能长时间用得出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