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华盛顿推出新版百元美钞,蓝色安全线、变色油墨一并上阵;到2024年,东南亚和欧洲警方还在通报查获旧版的“超级美钞”。这条老话题又把目光拉回平壤。因为这个,被点名最多的国家还是朝鲜。问题不只是谁在印,还要看这事怎么流动、怎么被用。
先把事实摆清。“超级美钞”是美国特勤局对一类高仿百元假钞的称呼,最早的线索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它的纸张、油墨、凹印都做得很像,能骗过不少人和一些旧设备。专业鉴定员还是能挑出毛病,需要灯光、放大镜、手感和时间。它不是完全“无法识别”,但识别门槛确实高。
美国财政部和特勤局多年公开材料都提到朝鲜的嫌疑,同样也点到所谓“39号办公室”。2005年,美国以《爱国者法》311条把澳门的“澳门汇业银行”(Banco Delta Asia)列为重大洗钱风险,理由之一就是涉及高仿美元资金流。六方会谈一度被这事拖住。简评一句:美方指控多、直接证据少,但执法链条指向朝鲜网络的案例一直在增加。
朝鲜为什么会走这条路?长期制裁、外汇难得、贸易通道被卡,这是现实。外部市场要美元,国内产业又拿不到零件和技术,它就去找“最直接的美元”。结果,这条“偏门”渐渐变成一条固定手段。这不是好选择,是被逼出来的选择。
要做得像,技术要硬。美元用的是棉麻混合纸,油墨会变色,水印和微缩字密密麻麻。公开执法资料显示,查获的假钞常见欧洲造的印机痕迹,还有高品质无酸纸。有人把零件和材料从瑞士、德国、日本绕路买进。简评:这不是小作坊能干的,链条长、环节多,背后要有人统筹。
钱印出来还要流出去。2005年,美国起诉了爱尔兰“官方共和军”前领导人肖恩·加兰德,指控他把“超级美钞”在欧洲多地倒手;亚洲这边,赌场、地下钱庄、房地产常被点名为洗白场。还有,外交邮袋和人员豁免被多次怀疑参与运送。钱就混进现金交易,再回流成真外汇。
这种钱对美元的伤害有多大?官方一直强调,美元流通里的假钞占比很小,银行和执法会定期清理,国内发现率也不高。它更像是外部零散冲击。但麻烦在于,单张面值高,百元票最多,单次收益很可观。同样,从执法角度跨境现金交易链条长,追起来费劲。
美国的反制也在升级。1996年先换版,2013年再换版,安全线、微缩字、图像细节一层层加;机器识别也迭代,旧版设备容易被骗,新版设备更挑剔。这是一盘长期下棋:每升级一次防伪,造假方就要再砸技术。结果,成本越来越高,风险也越来越高。
除了堵技术,美国还堵通道。2005年“311条”一出,很多银行怕被殃及,宁愿先关门避风险。随后,针对朝鲜外交人员、货运线路的监控加码。另外,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决议一条条叠加,煤、金属、奢侈品都被卡住。简评:这招见效快,但也把朝鲜推得更靠现金和灰色链条。
钱最终用在哪?美韩情报部门长期说,假钞、烟草、药品、军火、劳工和后来出现的网络盗币,都在给核导项目供血。具体到“超级美钞”,金额外界没法核准,但它被当作外汇补充,这点多方口径一致。核导是吞金兽,钱一停,项目就要慢。
近几年,还有一条更快的路:黑客盗币。美国、韩国、日本的通报都提到“拉撒路”组织,从交易所、跨链桥偷走加密资产,换成现金更隐蔽。对比之下,印假钞这条线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网络盗币更灵活,技术门槛更适合朝鲜的理工人才。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一些记者和研究者认为,指向朝鲜的证据链不完整,很多案件只到中间人和分销环节,源头未被公开坐实。还有观点怀疑“超级美钞”可能出自另一个国家或大型犯罪团伙。简评:争议存在,但执法和制裁的实际效果已经把朝鲜放在核心嫌疑位上。
回到普通人关心的点:这事能让美元倒吗?答案很现实,短期不能。美元的信用靠的是经济体量、债市深度、结算网络,不是一批假钞能撬动的。同样,对朝鲜来说,靠假钞、靠黑色生意顶得住一阵,顶不住一代。因为这个,经济和外部通道不变,老路早晚走不动。
最后说一句现场感的。澳门一条窄巷里,换钱档的老板戴着老花镜,把一张旧版百元放在台灯下来回又用手指在纸面上慢慢划过,旁边的小风扇吱吱作响。他抬头示意店员把那张收下,再在账本上记一笔。下一回,这样的票子会从哪条路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