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俄乌冲突越久,越令人敬佩毛主席,69年前他对苏联的忠告确实聪明

发布日期:2025-11-23 04:12 点击次数:162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民族问题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各种冲突的根源问题,比如印巴问题,科索沃战争等。

而已经持续三年,即将进入第四个年头的俄乌冲突,其背后也离不开苏联时代没能解决的俄乌民族矛盾。

其实,早在69年前的1956年,毛主席就提前预见了这个问题,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正全盘推动“去斯大林化”运动,遭到毛主席的反对,被毛主席称作是“既揭了盖子,又捅了篓子。”

所谓揭了盖子,就是揭示斯大林的错误,防止神话斯大林,这是好事,但捅了篓子,却是件大坏事。

毛主席称赫鲁晓夫的这个行为,将直接危害到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导致苏联复杂的民族问题爆发,进而危害苏联加盟国之间的关系。

时间推移到今日,果不其然,哪怕是苏联已经解体,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崩溃,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问题依然没能解决。

而我们再看我们伟大的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同一个旗帜之下,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苏联走向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01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历史

如今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曾经是欧洲古代国家基辅罗斯的传承者。

实际上,俄罗斯和乌克兰是一家人,它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古俄语,信仰同一种宗教东正教,直到1240年,基辅罗斯在成吉思汗的入侵下毁灭,基辅罗斯分裂。

1654年,乌克兰人民发动起义反对波兰统治,俄罗斯为乌克兰提供支持,双方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合约》,俄罗斯最终拿回了被称为“小俄罗斯”的乌克兰地区。

在古俄语中“乌克兰”(okraina)一词意为“郊区”,而“乌克兰人”则是负责保卫边疆的边防人员的意思。

1922年,苏联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其创始国之一,《苏联成立宣言》以及后来的1924年苏联宪法,都规定了各共和国有权自由退出苏联。

然而这虽然给予了各国自主决定的权力,但也在苏联身上埋下了一颗极其危险的定时炸弹,这颗炸弹不仅炸毁了苏联,还炸毁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民族认同。

02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民族问题

自从苏联成立以来,民族问题一直都是让苏联头疼的头等难题,如何让各加盟国和各民族保持和平,摒弃前嫌,搁置争议,共同发展呢?

于是苏联决定在各加盟国间推行“本土化”民族政策,所谓的“本土化”,就是允许各地保留自己的习俗,文化,语言,文字,这确实在最初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问题,然而这却是个治标不治本,又火上浇油的政策。

该政策在乌克兰文化、语言和身份认同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让乌克兰强化了自己的民族认同,还让一些乌克兰人产生了民族主义情绪,时刻准备从苏联分离出来。

面对这些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苏联当局选择了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等手段,反而激起了乌克兰的民族情绪,而这一切随着乌克兰大饥荒的到来走上了高潮。

从1932年到1933年,斯大林为了发展工业,不惜逼迫农民低价售出粮食,再把粮食出口到国外换取工业设备。

这一举措,间接地造成了乌克兰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估计死亡人数在三百万到八百万之间浮动,其中90%是乌克兰人。

有人认为这场饥荒是苏联政府缺乏应急预案,行动迟缓,办事不力导致的,还有人称这是苏联领导层的阴谋,是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行动。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场饥荒的归根结底都能找到苏联政府头上,而这也就成了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导火索,不过很快,乌克兰也遭到了民族主义的反噬。

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处于苏德战线前沿的乌克兰地区瞬间陷入战火,其中一部分乌克兰人夹道欢迎德国人的到来,甚至为了讨好纳粹德国进行了两次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一次是针对犹太人的乌克兰大屠杀,另一次是针对波兰人的东加利西亚大屠杀,但这并没有让希特勒改变斯拉夫人是“低贱”民族的看法,大多数亲德的乌克兰人最终还是会因自己的乌克兰人身份被德国逮捕。

二战结束后,如何处理乌克兰问题又成了令人头疼的难题。

恰好1954年,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在前面提到1654年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合约》的三百年纪念日,而就在这一天,赫鲁晓夫决定将克里米亚地区从俄罗斯手中划给乌克兰所有。

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俄乌之间的关系已经留下了不可填补的裂隙,并在未来越开越大,众所周知,如果我们频繁的来回弯曲一个勺子,那么这个勺子就会断开,这就是金属疲劳。

而苏联在对待民族问题上,也出现了这个问题,先是纵容,然后又矫枉过正,然后严加打压,然后又纵容,最终导致了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大爆发。

而这时再看毛主席的做法,相比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来回拉扯,消耗信任,毛主席主张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取而代之的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不歧视,不区别对待任何一个民族,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让他们能够得到优秀的教育,明白共产主义理想,这样民族主义就不会冒头,而是会将各个民族团结在共产主义的大旗帜下,共同努力,这就是毛主席的远见。

参考资料:

1、马克思主义研究网:毛泽东的预见与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毛泽东对斯大林的“三七开”评价不能否定

3、共产党员网:毛泽东的民族观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