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的硝烟还未散尽,谁是最大赢家?答案可能让你大跌眼镜。有两个国家一度被认为是躺着捡钱的幸运儿,如今却不约而同地开始对我们“坐地起价”。
一边是关系到我们餐桌的“油瓶子”和“肉案子”,另一边则是我们日常离不开的电子产品供应链。这背后究竟上演着一出怎样的大戏?
躺着赚钱的两大赢家
故事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中美贸易摩擦骤然升级,美国大笔一挥,对中国的电子产品、纺织品等加征高达25%的关税。我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立刻对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祭出反制措施。
巨头过招,地动山摇。这一下,全球供应链被硬生生撕开两道口子。谁能补上?机会来了。
巴西的农场主们估计做梦都会笑醒。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每年消费量超过一亿吨,八成靠进口。美国大豆进不来,庞大的订单雪片般飞向了巴西。
短短几年,巴西对华大豆出口的占比,就从2017年的57%飙升到了2023年的70%。一颗小小的黄豆,不仅是豆浆豆腐,更是豆油和猪饲料的关键,直接关系着十四亿人的菜篮子。巴西几乎捏住了我们的命门。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越南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欧美对“非中国制造”的关税优惠,加上仅有珠三角四成的工人月薪,让越南成了跨国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三星火速将三成产能迁往越南,苹果的耳机生产线也落户河内。“中国零件+越南组装”,再贴上“越南制造”的标签,就能零关税进入美国市场。这套玩法简直屡试不爽。
得意忘形开始变脸
靠着这波红利,越南对美出口额从2018年的475亿美元,到2024年直接冲到1230亿美元,翻了近三倍。服装、家具、电子产品出口更是暴涨300%。
生意做大了,腰杆硬了,心思也就活络了。越南开始不满足于只做个“中转站”。去年开始,越南突然对出口中国的农产品涨价,芒果提价20%,咖啡豆溢价15%,连巴沙鱼都跟着涨。
更过分的是,它还学着美国搞起了“原产地审查”,故意拖延中国零部件的过关时间。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逼着整个产业链都搬到越南去。
无独有偶,远在南美的巴西也开始“飘”了。一些供应商大概觉得中国买家离不开自己,开始通过调整海运附加费等方式变相提价。
有贸易商测算,这一操作可能导致巴西大豆的到岸成本每吨增加80到120美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赤裸裸的试探和要价。
中国市场不是软柿子
他们似乎忘了,中国之所以是全球最大的买家,不仅因为能买,更因为有得选。想拿捏我们,没那么容易。
面对巴西的涨价苗头,中粮集团等企业果断暂缓了约800万吨的采购计划,转而向市场投放国家储备。这个动作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我们愿意买,但绝不接受被宰。
同时,我们也没闲着。一边大力培育高产大豆品种,把自给率提升到20%左右;另一边积极开拓俄罗斯、非洲等新的进口来源。鸡蛋,绝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越南的小动作,我们的应对则更为立体。你搞产业转移?那我们就直接“去越南化”。在柬埔寨建纺织产业园,在老挝修水电站,通过RCEP协定直接和东盟其他国家谈零关税。
越南的优势正在快速消失。它的工业用地价格三年涨了六成,工人罢工频发,电力紧张到工厂每周要停工两天。墨西哥、孟加拉等国正靠着更低的成本优势,疯狂挖它的墙脚。
结语
贸易博弈从来都不是单向剧本。越南和巴西,抓住了时代机遇,一度风光无限。但他们若看不清形势,把短期的红利当成永久的筹码,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毕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王牌,永远是市场本身。中国巨大的消费体量,就是我们谈判桌上最强的底气。我们能主动选择跟谁玩,而不是被动接受游戏规则。
从“世界车间”到“供应链大脑”,这场博弈正倒逼我们加速转型。当风云再起时,谁能笑到最后,答案其实早已写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