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美国两项电池脱钩法案通过:全球供应链如何应对潜在成本冲击与交付风险?

发布日期:2025-10-27 00:24 点击次数:69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凌晨的仓库里,叉车停在“CATL”印着蓝字的木箱前,司机按了按喇叭,却没有人下令装车。新的规矩到了。

几小时前,众议院在3月17日的灯光下,连过两案,仿佛要把这类箱子从美国版图上抹去。

推动者来自佛罗里达的众议员吉梅内斯。他说,要“停止购买中国产品”,这是“对付中国”的方式。

其中一案名为《与依赖外国对手电池脱钩法案》,明确禁止国土安全部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六家中企采购电池。

另一案《战略国土情报和执法以抵御中国法案》,要求在国土安全部内设专门机构,识别应对所谓中国威胁。

“能断就断,能脱就脱”,这成了国会山上一部分人的口头禅,也是一张递给选民的硬汉名片。

但离开大理石圆顶,故事换了声音。

底特律的一名供应链经理把手机往桌上一拍:“你叫我把电池剔了,我连周五的交付都保不住。”

他所在的厂,给通用和福特配套。特斯拉也不例外,链条上处处有中国电池或组件的影子。

迈阿密的小企业主算了一遍账:“换供应商?可以。成本涨三成,客户跑一半,我关门谁赔?”

硅谷的芯片销售盯着地图叹气:“出口受限,我最大的客户群就缩了。”黄仁勋早就点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然而,国会山的掌声,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那一角。

愤怒从何而来?从选票的焦虑、从产业空心化的怨气、也从“安全”两字的万能钥匙。

把“纳税人的钱”与“安全风险”打包,是好用的政治修辞。但供应链不是标语,是齿轮。

国际能源署的冷数据毫不浪漫:中国生产全球约80%的电池和75%的锂离子电池。

不仅是量,更是链。锂、钴、镍的加工能力、从粉末到封装的车间配合,像一部磨合多年的机芯。

在中国,下单的电动工具,一周可从设计走到出货;换在美国,协调零件、排产、试错,几周起跳。

这不是谁更“便宜”的问题,而是生产的物理学。工程师红利、产业集聚、面对面迭代,难以复制。

于是,法案看似“断臂求生”,实则常常是“自缚手脚”。剔除中国产品,成本上升,交付断点频频。

而且,这种隐形依赖从电池延伸到更广的角落:医疗设备、消费电子、金属加工、化工原料。

你在商店买到“美国制造”,拧开后,从螺丝到包装,常有一串低调的中国标签。

世界贸易组织的预警更刺耳:若脱钩持续,全球产出中长期恐下滑多达7%。

WTO已将202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从1.8%下调到0.5%,关税的延迟效应正在显形。

牛津经济研究院也摆出账本:维持对华高关税,美国GDP每年或少1.4个百分点,折算是数千亿美元。

这笔亏,不会从议员口袋里扣,最后落在企业和收银台前的普通人身上。

技术层面,限制固然拉起护栏,但对手不会停下。华为、中芯国际在替代路线上加速。

尖端差距仍在,但AI芯片、5G设备、自动驾驶算法,已开始在全球市场抢座。

资源是一张反向杠杆。中国收紧锂电与稀土相关出口监管,新能源的命脉顿时更紧。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脱钩”不再是意志问题,而是承受力问题,是你愿付出多大代价的问题。

更意味着两党政治的竞速,若以“更狠”为胜负,民主的理性就会被标语驱赶出门。

政策可以选择赛道,经济却讲究物理边界。你不能命令一棵树,立刻迁回未长成的森林。

回到那个仓库,叉车终于倒车入库。司机摘下手套,朝墙上的钟看了看,时间没有站队。

国会的法案还要走程序,厂房里的流水线也在等下一批电芯。

下一次的投票,会不会把“安全”与“效率”摆在同一张桌上?会不会把“脱钩”改写成“重塑”?

也许答案不在演讲厅,而在一张购物小票的末尾——“Made in China”的字样,仍贴在生活的细节里。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