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距离国共决裂已过去多年。就在这年春天,一封信跨越海峡,从大陆辗转落到了蒋介石的手中。信的最后一句话,只有寥寥数十字:“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它没有宏伟的口号,也没有激烈的劝降,只有淡淡的乡愁。然而,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差点让一场搅动华夏半世纪的恩怨有了新的走向。可能你会好奇,蒋介石为何最后还在彷徨?如果当初选择回归,他究竟会得到什么样的待遇?这段历史,如今想来,仍如电影里的镜头大片一样,悬疑重重。
有人认为,蒋介石始终是国共两岸和解的最大障碍;也有人说,大陆方面其实早就做好了“孩子回家”的准备。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似乎都能找到“铁证”。1955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表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但蒋介石却始终心存疑虑。有人猜测,他担心一旦回归就会被“秋后算账”;还有人说,他怕的是国民党丢了最后的根。可偏偏,相对于蒋介石的审慎,大陆这边却不断向台北抛出橄榄枝:无论是政治软话,还是老友奔走,真心都写在脸上。到底谁真、谁假?这场拉锯战以后会怎么继续,谁都不敢断言。
事情的真相并非一层纸那么薄。1956年,香港时报主编许孝炎成了两岸之间重要的“信使”。他带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和平信息”飞往台湾,本以为会敲响蒋介石的心门。出乎意料的是,蒋看完信只是一言不发,沉默如常。许孝炎心知再说也没用,只能悄然离开。这场静悄悄的会面,宛如京剧里“虚实相生”的桥段,外人看似风平浪静,内心早已波涛汹涌。普通百姓怎么看?有人说:“到了这把年纪,家才是最难舍的。”还有人私下议论:“蒋公要是真能回家,咱老百姓巴不得省点事。”可惜局势错综复杂,外人也只能猜个大概。
表面上,两岸间风声渐息,似乎一切进入了微妙的假性平静。那几年,不少记者、文化名人往返于北京、台北、香港之间。作为斡旋者,曹聚仁、宋宜山等人动辄万里奔波、万言报道,但蒋介石却始终举棋不定。有人质疑,蒋的心里其实始终有把“算盘”:一边幻想大陆给予高位厚禄,另一边又担心自身处境不保。一时间,台湾内部的反对声音也在升高:“谈什么和解?小心祖宗基业毁于一旦!”有人甚至指责那些主动接触大陆的老朋友“私通叛国”。表面上风平浪静,背地里波涛暗涌。蒋介石一次次让曹聚仁、宋宜山前往大陆“探风”,一篇篇报告中肯积极,可蒋介石依旧是犹豫为主调。他表面什么都没表态,实际上却让和谈陷入无尽的拖延和纠缠。
事情的风向,终于在1965年发生了震撼性的反转。谁能想到,半路杀出来个“李宗仁”,成了打开局面的关键。李宗仁这个名字曾经和蒋介石分庭抗礼,如今他选择回归大陆,并得到了超乎想象的高规格礼遇。蒋介石目睹后,才真正相信大陆的“诚意不是说说而已”。为此,他立刻派王君通知曹聚仁,要在香港密会。两岸沉默多年,谈判突然进入新阶段,双方甚至敲定过六项合作条件。你能想象吗?蒋介石一边满怀期待,一边又生出新的疑虑,局面再度胶着。没想到,事情进展到这里,命运又开了一个玩笑。曹聚仁、章士钊两根两岸最后的“桥梁”接连离世,国共之间又陷入一片迷雾。这里的反讽意味不言自明,没人能想到,历史会以这样的方式翻篇。
表面上安静下来的两岸,实际上正在酝酿更大的危机。蒋介石身边的亲信和岛内政客分歧愈发严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人极力主张继续台海分裂的老路,谁都不甘心自己多年打下的地盘拱手让人。局外人看得直摇头:“这不是拖字诀吗?”可到了内里,那是真的割不下心头的安全感。意想不到的阻碍接连出现——曹聚仁病逝,左右手撤场,蒋介石瞬间成了孤岛上的困兽。大众报刊上对“李宗仁回归待遇极高”的分析,反倒让蒋介石更不安了:同一个敌对身份,待遇高低谁说了算?难道风向说变就变?岛内主流意见也出现分裂:部分期待和解的温和派被边缘化,极端激进者反攻情绪渐浓。事态看似平息,实则火药味愈加浓烈。蒋介石的反复踟蹰,最终让机会一次次溜走。
有些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得很大。你看,蒋介石这位“高瞻远瞩”的“救世主”,一辈子精于算计,该拿主意的时候却反复横跳。不是说他答应各路斡旋,就是要打探虚情假意;不是信不过大陆的台阶,就是舍不得小岛的“江山”。结果呢?国共第三次合作画上省略号,统战老友们都成了“尴尬的桥梁”。和多年前“和平解放”的承诺相比,现在看来真是“部长太低了”,传说中“高得吓人”的待遇也未必敢负责保证。你看这□□的历史,原本有机会握手言和,结果都变成了未遂案。有人说这是彼此不够信任,也有人说本就难调和。批评归批评,历史却不会简单重复。但要真给蒋先生点“反方表扬”,那只能说:聪明绝顶,气量却小成了败因,国家利益与个人算计,还是选错了方向。否则,也许今天的两岸故事会是另一番模样。
既然当年大陆方面已经表现出极大的诚意,甚至高调“部长太低了”都抛出来,蒋介石却反复试探,最后又错失时机。难道“回家”不过是场空谈?如果未来再有类似机遇,究竟是该信别人一回,还是继续自己的“小心为上”?两岸统一到底是国家大义重要,还是个人权谋算计能更胜一筹?留言区等你发表看法,下一幕,你觉得会不会真的“部长仍嫌低”?
